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乐平古戏台
当前位置:首页>>乐平古戏台>>正文
戏乡四百台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时也无形中养成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习惯和能力。建国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农村推行的数不清的建政措施,乐平的乡民大多参照村族做戏这种法子来贯彻落实。

3)戏我两忘的痴迷

乐平有众多的业余班社,加上还有为数更多的串堂班——即逢生寿、红白喜事上户唱戏的班子。往少处算,也不会少于万余名演职员和业余爱好者。他们活跃在戏台上和农民家庭里,给乡民们带来了喜悦,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经济收入和无限的欢乐。乐平人把自己家里出了演员当作无限的光荣,说明自己的子女聪明伶俐、活跃,“做戏的癫子,看戏的呆(音ai)子”便是乐平人对台上台下众生相的生动描绘。

演职员们确实也是“快活菩萨”。因为农村剧团从每年的农历八月到第二年的三月,有七个月的时间在戏台上演戏,只有五个月的时间在田里从事农业劳动。从农民的视角来看,是“半年辛苦半年闲”,“半年辛苦半年乐”,他们有半年在锣鼓、笙箫声中度过;他们有可观的经济收入,每天演戏一人能赚二、三十元,一年除农业劳动收入外,一人从演戏中能收入三、五千元;他们上户吃派饭,天天做客,象招待新姐夫一样,被人尊重;因此,有文化的,头脑灵活的青年农民,都争相报名参加剧团,或当演员,或司鼓、操琴,或管理前、后台。全县出现了不少“梨园世家”。公孙三代都在剧团的大有人在。龙珠村有个农民叫徐胜勤,从小就跟着他父亲学戏,十二岁便上台驮旗打伞,很快便成了小有名气的演员。到后来,下田做农活,浑身没劲,晚上上台演戏,生龙活虎,笑容可掬,完全变成了一个有使不完的力气的小伙。他第一次出台便扮演皇帝,他父亲扮演大臣,见到他便下跪,三呼万岁,惹得台下笑声不断,自己心中也暗笑。到中年时,他女儿长大了,又让女儿上台学小旦,把女儿也培养成了小有名气的旦角。女儿要找女婿,他公开提出条件,一定要愿学戏,会做戏的招赘为婿,最终找到离家三、四十多里的彭有寿。彭不仅会演戏还能导演,一家三代活跃在戏台上。后来,彭有寿夫妇被调到县赣剧团当演员,成了全县有名的赣剧名角。

还有一个全省闻名的人物龚泰泉(1889——1961年),大家都叫他“横路老旦”(因为都叫他“横路老旦”,连真名也少有人知道了。)他从小就调皮,很活跃,父母让他去学铁匠,“一阉猪,二打铁,再不发财就打劫”,父母希望他学好铁匠手艺,然后发家致富。谁知他学了三年,连一枚铁钉也打不起来。因为打铁象“条牛“一样,在小棚中转,没有一点生气、快活。后来,瞒着父母,他偷偷去学演戏。开始时,戏班子很不愿接受他,理由是没有文化。奈不住他苦苦相求,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勉强收下了他并派他演老旦。因为老旦台词不多,就是几段唱词,让人教会他唱,便能成功。谁知头天教他,第二天他便记得烂熟,念、唱、演、做都与师傅教的一样逼真。从配角演起,很快便演主角。逐渐地,成为了演技高超的演员,被调到省文艺学校任教。1952年,在京举行全国会演,他代表江西演出团演出他的拿手好戏《太君辞朝》,毛泽东看了这戏后,亲切地称他做“老太太”,并送给他五十个寿蛋,以庆祝他的五十寿诞。他是中国剧协会员,第二届江西剧协副主席,省人大代表。

做戏的痴迷,看戏的又如何呢?到过戏台脚下人都可以看到,村村姓姓,总有那么一大帮子人,看起戏来如痴如醉,每晚都要看到锣鼓下箱。无论是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还是台下热如火炉、汗流浃背,他们全不在乎。倘是台上名角在演拿手好戏,谁要在台下说话,即便是悄声细语,也会立即招来叱骂,“买田买地回到屋里去哇,莫在这里吵死!”演到兴头处,天上下雨,这时若是有人撑起雨伞,遮了后面人的视线,也会招来臭骂。

1960年,新庄村演戏,正是雪压冰封的时节,观众硬是站在积雪一尺多厚的万年台下看戏,仍然是聚精会神的,

上一篇:乐平古戏台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