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花朝戏、土地公公、娘娘戏。娘娘戏是以前儿童出天花种苗(即:种牛痘),请戏班演出敬开花娘娘,有的地方种苗前或种苗时做戏,有的地方出天花后做戏,由天花痊愈户开戏金供演员吃饭,也有由天花户或有儿童的人家(叫“种生”)摊派凑钱演戏的,剧目不拘,认为无碍娘娘神即可。
三月:娘娘戏、祭祖戏。
四月:胡老爷等菩萨戏。各地菩萨不尽相同,如涌山长源是胡老爷菩萨,黎桥张家是烂脚侍公……等等。
五月:端阳戏、关王戏、划龙船戏、许真君戏、牌面戏。
六月:老郎菩萨生日戏、李老君戏。
七月:关公戏、周王菩萨戏。
八月:许真君戏、观音娘娘戏、周王菩萨戏、关公张飞戏、开赌戏、中秋戏。
九月:重阳戏、观音戏、周王菩萨戏。南港九日做重阳戏,为时九天,其中做两个天光戏;浯口十七或十八开始做观音戏,历时十五天,其中十九、二十三两日做天光戏;乐平镇十九日在观音阁戏台做观音娘娘生日戏,历时三昼夜。
十月:李献忠戏、祭岳侍公戏、还愿戏、三仙戏、立冬戏、牌面戏。鸬鹚乡韩家十三日演还愿戏(朱洪武封韩修为平浪王);众埠镇十五演三仙戏,求雨驱虫害。南岸余家做立冬戏,1947年村中设宴近三百桌,凡华宗及女氏亲戚,前一日须赶至共进晚餐。
十一月:祭祖戏、祭冬戏。
十二月:打会演赌戏。
喜庆戏 演喜庆戏一般是家境比较殷实的人家,而且点的剧目比较考究,应景入时。如:结婚多演《龙凤配》、《翠花缘》;生育满月多演《花园得子》;寿诞多演《满堂福》、《麻姑上寿》、《九锡宫》;做屋上梁多演《摇钱树》、《大解宝》等。
村族若有人考上“功名”或进学,其家庭村或族也请剧团演出,以示庆贺。
牌面戏 也叫牌名戏,即商店挂牌演戏。如:当年洄田商业发达,经济繁荣,每年做两次牌面戏:端阳、中秋各一次。戏金由商贾承担,按营业额大小分天、地、人、和四等,依等摊钱。地方富绅供艺人膳食,贫穷户负责接送戏箱。洺口演牌面戏戏金和供饭均由居住名口的外姓人氏按商号大小分摊,以招待洺口许氏主姓。
赌戏 旧时有的地方演赌戏。如:洺口、戴村、南港、湾头五村尚盛赌戏(其他乡村亦有,较次),以至乐平南乡一带流传一句俗话:刘许董吴戴,赌博戏连台。
一般戏班不愿演赌戏,一是戏价低,二是怕抓赌而封箱,多是淡季无人请时才去演。赌戏多由赌徒凑分子钱,由赌头出面请戏班,必演的剧目是《陈进七解宝》,其他的剧目不论。演戏的目的是聚赌。
接风戏 过去达官显贵偶尔衣锦还乡,当地宗族也荣宗耀祖,籍以炫耀并增强势力,往往请戏班演出接风戏,亲朋好友争往庆贺,亦热闹非凡。
天光戏 乐平等农村,历来有演天光戏的习俗,尤以南乡为盛。每逢修谱、敬神、或其他喜庆,均要演天光戏。演三至四天戏的,演一夜天光戏;六天的演两夜;八天的演三夜;十天的演三至四夜。戏班进村前即已定好,通宵达旦尽管演,即便子夜以后,台下观众很少,有时仅几个人看戏或几个赌徒边赌钱边看戏,戏班也要演到天亮,而且不许马戏(删减),更不许停顿,否则要罚戏,还要扣戏金。如今,天光戏有时还演,边赌钱边看戏甚至扣戏金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对台戏 也叫“打对台”、“打串台”。以前有时两个以上的戏班,同时到一地演出,多是集贸市场开阔地,原有戏台不够,则临时搭台,或全是搭草台,戏台呈一字形或八字形,如果同时有三个戏班,则在八字形中再搭一座台,形成打擂比武局面。为了比赢,戏班可以抢台口,三个台的,抢中间一个;两个台的,则抢靠近大路,周围宽敞的一个,以“先到为君”为规矩。戏班均各自拿出最好的戏,最好的演员演出,有的武功见长,有的则以唱工取胜,展之绝招,吸引观众。台下“打浪”(人头攒动,你挤我涌),喝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