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乐平古戏台
当前位置:首页>>乐平古戏台>>正文
乐平古戏台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乐平,一个被称作“中国古戏台博物馆”的古城新市,坐落在江西省的东北部,建县于东汉末年,有着悠悠近两千年的历史。唐僖宗时,黄巢南略,人口不满一万的乐平,几被焚为赤地。兵燹过后,硝烟散尽,四方移民才陆续迁入,聚族而居、繁衍生息。

迨至宋王朝南迁,随着政治重心的南移,江右战略地位骤然提高,乐平的经济、文化也发生剧变:这里因“稻米流脂”、“物产丰饶”而“家富户羡”;因“民不迫遽,其人喜儒”而“为父兄者以其子其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其夫不学为辱”,或或文风、铮铮节义、风靡市井乡土。于是有了“洪公气节,马氏文章”、彪炳千秋,有了王候将相竞相涌现,数百进士层出不穷的盛况。

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戏曲文化发展的膏腴沃土。元代乐平的戏曲文化就已经由滥觞而走向繁荣了。乡人赵善庆所作散曲被评为“佳者足追张小山、马致远”,他的八部杂剧,被《太和正音谱》赞为“蓝田美玉”。

乐平的东邻弋阳县,是举世闻名的弋阳腔老家。受弋阳腔的濡染,明嘉靖年间,一个崭新的乐平腔脱颖而出,“称盛一时”,并以其独具魅力的旋律和表演唱响了几个世纪。

清乾隆间,当流行于大江南北的弹腔鼓乐喧天地来到饶河流域时,立刻受到当地民风的薰陶,很快形成了地方风韵浓郁的饶河戏。乐平和曾是饶州府治的鄱阳以及景德镇,迅即成为饶河戏的流布中心。县境班社林立,名伶辈出。班社多达三、四十个,艺人二千余名,再加上串堂班,马灯戏,乐平艺人几近四千。

在唯读唯官的时代,低微的社会地位和飘流萍踪的演出生涯,注定了艺人的悲惨命运。自晚清至民国,乐平班社屡屡遭禁,乃至勒令“一律出境”。乐平戏曲文化面临岌岌可危的灭顶之灾。

新中国成立后,奄奄一息的乐平戏曲文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枝梨花开”,除了成立专业剧团,各乡村雨后春笋般兴办起业余剧团。1959年全县业余剧团多达295个,业余剧团农忙务农,农闲排练演出,多在村中活动,也外出巡演。乡办业余剧团,有的出县售票演出。民谣唱道: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

二十世纪初,乐平又升起一颗戏苑巨星——石凌鹤。这是一位佳作叠出的多产剧作家,他的多部剧作被拍成舞台艺术片;毛泽东看了他的《还魂记·游园惊梦》给予“秀美娇甜”的评价;香港名士盛赞他改编的《西厢记》为《石厢记》,在“汤显祖逝世366周年暨学术研讨会”上,石凌鹤被誉为“当代汤显祖”。

1950年,时任江西省文化局长(今厅长)的石凌鹤,将乐平的饶河班、上饶的广信班这对孪生姐妹调入南昌,取其所长,兼收并蓄,创造了江西的大型剧种──赣剧。

历史厚重、沧桑演变,乡土富庶,文风浓郁造就了文化的深厚底蕴。

民风纯朴,乡情厚谊,民俗丰富,文化底蕴深厚造就了戏曲文化的绚丽夺目。

完美联姻

有了戏曲演出,戏台便应运而生。自元代起,乐平就有了一定规模的戏台。明清之际,古戏台不仅在数量上急剧增多,而且在建筑上也日趋精美。这里的人建戏台,似乎有一股遏制不住的狂热:一村建台,四邻攀比,风起云涌,势不可遏。以至出现一村两三台、四五台的壮观景象。双田的横路村至今一村还留有五座戏台,龙珠村也有戏台三座。据2002年对全市20个乡镇拉网式的调查,确证乐平仍有古戏台412座,其中始建于明代的 2座,清代的77座,民国期间的59座,新中国成立后30座,“文革”中76座,尔后至今168座。

戏曲文化,从一开始就受到民众的欢迎,并迅速扎根于民间,与社会各个层面进行了水乳交融的完美联姻,出现了祠堂戏台、万年台、庙宇台、会馆台、家庭戏台五种类型;而这些戏台按其使用情况来分,又称晴台、雨台、晴雨双面台。

祠堂台

祠堂台是戏曲文化和宗族联姻的产物,是将戏曲活动请进了森严壁垒的宗族祠堂。

乐平的先民是宋、元

|<< << < 1 2 3 4 5 > >> >>|
上一篇:亮丽、深沉、隽永
下一篇:戏乡四百台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