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乐平古戏台
当前位置:首页>>乐平古戏台>>正文
戏乡四百台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戏不完,人不散。

乐平人对饶河戏的偏爱,有种异乎导常的执着和痴迷。无论是城内居民,还是农夫村妇;无论是古稀老人或是髫龄稚童,张口都能唱上一段饶河戏。居民行路,裁缝制衣,农夫上畈,村妇洗衣,乃至掏粪者挑担颤悠悠的粪桶,都要哼上几句。有个外乡人初到乐平,曾见过一幅这样真实的画面——但见一青年农民担着石灰下田,踩着有节奏的步子,放开未经训练的嗓子,模仿《打金枝》唱腔,合着自己挑担的步子唱道:“昨夜一梦真跷蹊,梦见个农夫挑色生命,生气盎然。石灰,一担挑在田塍上,放下粪箕撒石灰,咦——!”咦是个垫字,高八度用假嗓子唱,这是饶河戏特有的唱法。

乐平人由于戏看多了,所以不但熟悉很多戏文的情节,就连唱腔、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每有演出,观众群中就会出现许许多多的义务讲解员,主动地向周围的亲朋熟人叙述戏剧人物、故事情节,台上演到什么地方,接下来是什么,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讲到兴浓时,旁若无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常用戏文代替他自己的话,如从畈上回到家,他会讲:“娘子,小生来也……”接着还唱上几句自编的词语。如果有人相骂打架,碰上戏迷去解跤,他们会用戏文里的故事,戏文里的台词去解劝。徐家村有个叫“三鬼”的戏迷,正在台下看戏,人家告诉他,家里着了火,他不在乎地说:“等看完这折戏!”等他看完戏,跑回家去,家里已是一堆灰烬。老婆哭呀、骂呀,拖着他去离婚,他却用戏腔说道:“火越烧家越发,何尝不是好事!”弄得老婆哭笑不得。所以,人们都说:“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见谁都有气;一月不看戏,做工夫没力气。”可见戏瘾之重。后港镇陈家村有一对父子戏迷,父亲叫陈珍生。一天,村里演戏,他父子二人因为田里工夫吃紧,破天荒没有早早来到剧场。断黑了才收工,回到家,洗了手脚,晚饭来不及吃,父子俩便赶到戏台下。台下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父子俩见戏台对面杨树上有空位,两人便爬上去,坐在了树杈上,摇头拼脑看起了戏。一个时辰后,两人因做工夫太累,竟睡着了。台上戏散了,台下走得没了人,只有他父子俩抱着树桠睡熟了。一会儿,家里发现父子俩未归家,发动人四处寻找,最后才发现他俩睡在树上。叫醒他们后,他们第一句话竟是朝台上嚎叫:“演得好!”惹得大家笑痛了肚子。有这样众多的戏迷,才使四百座戏台笙歌不断,锣鼓铿锵。

3、世代相因的教化课堂

戏剧本来就是融教化与娱乐为一体的艺术。乐平人称戏剧为“劝善记”。从古以来的戏剧都是弘扬正义,惩罚邪恶,歌颂美好,嘲讽丑陋的。长期在这种生动、形象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熏陶下,乐平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几成一种文化基因,世代相传。称戏台是乐平人生活中的百科全书,接受教化的课堂是一点也不过份的。

在这种文化基因的作用下,无论是历朝历代的忠臣良将,烈士英豪,还是普普通通的村妇农夫,通过遍布乡野的“戏台小天地”,他们一样能判别忠奸善恶,同样能在“人生大戏台”上演出或轰轰烈烈或润物无声的人生戏剧。

由于饶河绝大部分剧目是大戏,演绎的是历朝大事,戏台上金戈铁马,戏台下豪气满怀,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乐平人眼光开阔、善恶分明、质朴强悍的民风。一身正气,铁骨铮铮之士,代不乏人。

袁文柝  字警斋,五都袁家{今属接渡}人。祖上业医,他自幼承继祖业,精研医理,深习岐黄,医术医德,遐迩闻名。

清咸丰年间,左宗棠率军五千,与太平军在乐平激战,时值盛暑,左军瘟疫流行,几乎丧失战斗力,被太平军围困在城东登高山一带,眼看束手待擒,全军覆没。左宗棠也自认求生无望,连遗书都草就了。亏了袁闻柝趁夜携药潜入左营,一剂“四苗散”,使军中瘟疫顿解,全军复振。

左宗棠见袁闻柝不但医术高超,而且颇

上一篇:乐平古戏台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