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乐平古戏台
当前位置:首页>>乐平古戏台>>正文
戏乡四百台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外人来说,也许是个颇难解读的谜,但对乐平人来说,这却是他们的生活常态,一种集体无意识。饶河戏,古戏台已然成为他们精神寄托的寓所。

1、作为文化基因,饶河戏已成为乐平人的生活方式。

前面已经说到,乐平戏曲活动在民间已有广泛的影响,早在中国戏曲处于成熟时期的元代,乐平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杂剧作家赵善庆,他曾作杂剧八部:《孙武子教女兵》、《烧樊城糜竺取资》、《唐太宗骊山七德舞》、《村学堂》、《醉写满庭芳》、《姜肱共被》、《褚遂良执笏谏》、《负亲沉子》等,明太祖的儿子朱权编者按著的《太和正音谱》对赵善庆的杂剧赞为“蓝田美玉”,可见评价很高。

现代又出了著名剧作家和戏剧活动家石凌鹤。他的剧作《血》、《火海中的孤军》、《战斗的女性》和解放后改编创作的石记《西厢》、《还魂记》、《南瓜记》等几十部戏剧,在乐平,在江西以至在全国剧坛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著名表演艺术家许还山、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博敏、著名编导高履平、石慰慈、著名影星石兰都是从乐平这方热土上走向全国的。

作为赣剧的发源地之一,乐平自清光绪年间以后,戏曲班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梨园子弟达数千人,培育戏曲艺人的乡村太子班社多至数十个。清末民初,乐平农村有太子班十多个,尤以众埠地区最活跃,是各大各班的故乡。解放后,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建设高潮的到来,文化建设也迎来了一个鼎盛时期,赣剧艺术最为繁荣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乐平有戏台400多座,公社、乡场、大队和村办企业有专业非专业剧团400多个。

1950年乐平县文联将流散的饶河戏、马灯戏艺人集中成立赣剧组。1951年发展为乐平县赣剧团,开始演出清一色传统剧目。1953年首演现代戏《互助组》、《人往高处走》、《黎春水》、《妇女恨》、《媒婆说亲》等。其中有取自报刊的小戏,也有据本县真人真事编写的剧目。当时县境农村流传“新戏宣传、花戏赚钱”之说。1954年剧团以《打芦花》、《法场生祭》、《小上坟》等戏参加“江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演员刘梅香、王兆培、李本林、徐家亮等获奖。1956年3月1日,乐平县赣剧团被批准转为地方国营剧团。1961年4月,经省戏校介绍,吉林省所派十余人来团两月余,学排了《孙氏祭江》、《二进宫》、《三哭殿》、《仁贵回窑》、《金水桥》等五个折子戏;1960年该团以《游龙戏凤》、《花亭会》二剧参加省青年演员会演,骆金龙、熊振淑获表演奖;1963年至1965年期间赣剧团演艺活动甚为活跃,平均每年演出四百多场,可谓兴旺发达。

与之相呼应的公社、乡场、大队和村办企业专业与非专业剧团演出也是红红火火。据乡干部谭赛妹介绍:塔山街道办事处南岸村业余剧团就是余家大队村办的非专业剧团。建国至今26年之久,常年保留村演员,乐手40—50人,保留剧目正本20—30出,折本20多出,农闲自发演出自娱自乐。

南岸余家村历来有个传统,每年腊月男人们都要走村串巷换鸡毛找副业,因而通常大年三十男人们都不在家过年,所以余家人做元宵戏,每年元宵节定要做6至8天大戏。六、七十年代每月月头1—15日村民图热闹都要看戏,请县剧团来做戏经济状况不允许,于是他们就成立了自己的业余剧团。当时村里班子招演员,大家争相报名,都一窝蜂地跟着请来的师傅学唱戏、学招式,由师傅筛选过关,能够留下来唱戏的人非常荣耀,他不仅是因为自己聪明能学戏,扮相美招人爱,还因为当演员演出时工分挣得多,过年分红多。农村剧团多半是忙时劳动,闲时演出,忙时演员们也劳动记工分,闲时演员们白天、晚上演出双倍记工分。一个女子弟抵得上男劳力一年挣的工分,女客比男客还有作用这在男尊女卑的农村中着实让女人扬眉吐气,让家里没有女子弟的人家羡慕尊重。老村支书余善柏与谭赛妹是一家,夫妇同时上台演出,家有三对

上一篇:乐平古戏台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