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乐平古戏台
当前位置:首页>>乐平古戏台>>正文
戏乡四百台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挤在露天场地看戏。露天场地站不下,就立在水浆田中,宁受天寒地冻之苦,未到戏尽曲终,不肯散场回家。老百姓调侃道:“站在雪地里看戏,替祖宗老子争气。”赣剧团演职员最多时有100余人,分成两队。每年演出150天左右,多的时候200多天。演出场次,一个队一年300余场,两个队最多时有700余场。年观众达百万人次。这个数字表示了一个奇特现象:是乐平赣剧团条件优越,演出水平高,还是乐平观众爱戏爱得死去活来,就随你怎么评说了。当戏剧事业在全国范围内滑坡、陷入低谷时,当江西各县、市的赣剧团相继撤销后,当江西省赣剧团也面临危机时,乐平(还有波阳)赣剧团依然巡回在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大显身手。

4)、遍地皮黄

   乐平这片土地上之所以会出现名班斗妍,名角辈出的盛况,这与饶河戏在乐平的深厚基础是分不开的,走进乐平,可谓处处笙歌,遍地皮黄。

太子班  过去在农村有一种专门培养戏曲艺人的组织叫太子班,又叫儿科班。为首组班的叫做箍头老板,有三种人:一种是戏曲爱好者中的大款;第二种是乡绅;第三种是地方赌棍,专以太子班演出收入做为赌资。

箍头老板先树“招军旗”,出榜招收村里20岁左右的青少年,经过验嗓子、看扮相、测身材后,记名造册,累至定数(数十人,各村多少不一),齐聚一堂,箍头老板请大家吃饼子或面条,算是正式加入太子班。如果有人反悔,就要被老板吊起来鞭打,同时通知家长拿钱来赎,一般是40块银元,根据家庭具体情况酌情增减。

太子班学徒夏练三伏,冬练三九。黎明即起,扎腰上畈练基本功。早饭后学戏,按所学行当,师傅前行示范,学徒随后模仿。学唱腔时,凡学乱弹腔,就由师傅口授;学昆腔或高腔,按照本子上的规定内容学。箍头老板在一边持鞭督学,稍有懈怠,鞭子就劈头打下。学到一定程度,用唱、念、做、打把所学的戏连起来,叫做串戏。按规定40天必须学会8个整本24个折子戏,才具备了登台演出的资格。第一次登台演出叫出红台,相当于现在的毕业考试,演完之后,亲友们为演出优秀的子弟披红挂彩,鸣放鞭炮,表示祝贺。从入班到出红台一般是80~120天。演完四夜,箍头老板率班出外巡演四个月。凡是演满100天而且成绩优秀的学员,留班深造,另外聘名师传授;成绩劣者,不奖不罚,令其回家。

建国前,乐平县境共有70多个太子班。建国后,改组成业余剧团或自行组织串堂班。

串堂班    是乐平民间艺人自发组成的赣剧微型清唱班。每个班子七、八人,多则十余人。文武场(乐队)齐备,有堂鼓、缀鼓、云锣、丝心锣、苏锣、小锣、大锣、鼓板、棱子、唢呐、笛子、提胡、二胡、邦胡、大钹等。大班子备专门乐队,小班子演员兼乐队,所以一个串堂班又叫一副串堂锣鼓。过去,乐平多数乡村都有串堂班,多的地方,一个村就有三副串堂锣鼓。建国后,很多串堂班改组成业余剧团,剩下的仍操旧业,活动在城乡,有的出县演出。

串堂班轻便灵活,演出价廉,很受群众欢迎。乐平民间凡操办喜事、丧事(俗称红、白喜事),大则请班社,小则请串堂班。每年的三时三节(春节、端午、中秋),也是一定要有演出活动的。串堂班有一副造型奇特、雕工精美的锣鼓架子,架子中间放一面堂鼓,四周装饰着数百个精雕细琢的戏文人物和花鸟翎毛,飞金烫漆,光耀夺目。出发时,司小锣的用扁担一端挑起锣鼓架子扛在肩上,司鼓在后且走且击,指挥身后一长串乐队和演员,一路上吹吹打打,迤逦而行。沿途人家夹道相看,村里的儿童尾随追逐,或有一两个光屁股的小孩跟在后面嘻笑惊叫。串堂班于下午到场,晚饭后,东家摆设桌凳,备糕点茶水,艺人围桌而坐,打起闹台,润嗓操琴,不化妆,不穿戏服,不做动作,清唱一场,叫做“正节”。第二天上午再唱一场,中饭后离去。演唱时有的一人唱一

上一篇:乐平古戏台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