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乐平古戏台
当前位置:首页>>乐平古戏台>>正文
戏乡四百台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饶娥哭父的故事后,深有感触,亲自为饶娥撰写碑碣,立于县衙之前。碣文中说饶娥哭父,“上帝怀之,雷电交作”“水物尽殄”,河水“似汤澜”,于是饶绩的尸体“偾于江汜”。几把饶娥哭父神化了。

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下来巡察地方政绩的黜陟使郑叔刚,到乐平后也深为饶娥的孝行所感动,回京后上奏朝廷,请求为饶娥建双阙以彰显她的孝行。

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唐宋八大名家之一的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而他的密友韩晔则同时贬为饶州司马,柳宗元应韩晔之请,特为饶娥墓撰写碑文。碑文的最后是这样说的,“娥之至德,实与为俦。恒人有言,惟教是图。懿兹德女,家世不儒。奇行特出,神道莫酬。穷哀罔泄,终古以留。乡人好礼,爰立兹丘。建铭当道,过者下车。”从碑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河东先生对乐平纯朴好礼的乡风是十分赞赏的。

北宋仁宗年间,范仲淹任饶州知府,出于对前代孝女的崇敬,也欣然写下一首《题饶娥庙》的诗:

有唐孝女号饶娥,哭得亡亲上碧波;

古渡清风明月夜,令人不忍听渔歌。

正因为千百年来,“乡人好礼”,且以耕读为乐,使乐平这方水土,养育了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历史上就出过“一王一侯三附马,四位左右一品相,五名状元、探花和榜眼,还有三百进士郎。”而且这种传承一直延续至今,乐平人一直把做人和做学问看成是两大标杆,做人讲究气节原则,尊师重教,好学上进,到了近现代,更是人才辈出,人文鼎盛而令人侧目。

五、饶河戏之乡

1、     源远流长饶河戏

中华戏苑,一个博大精深,令人心醉神迷的领地,一个千秋万代令人难割难舍的情结。走进戏苑,阡陌交通,曲径通幽,永远没有个尽头;走进戏苑,悲愁喜乐,百感交集,永远没有平静。社会、人生、历史、现实都在这里展露、浓缩、升华,这里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魂!

乐平饶河戏的产生和发展,以及随着戏曲的兴盛而形成蔚为壮观的古戏台群落,就是一个最生动的注脚。

1)、追源溯本话滥觞

《孟母三迁》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典型故事。孟母为了让儿子孟轲成才,觉得原来居住的地方周围环境不好,就搬了三次家,最后搬迁到学宫的旁边居住。她看到这里儿童玩的东西都是祭祀用品,接人待物十分礼貌,于是高兴地说:“这才是我儿子居住能好好学习的地方啊!”孟轲于是在这里茁壮成长,终于成为大儒而且被人尊为“圣人”。这个古老的故事给人们的启发就是周围环境、外部因素的重要。

乐平文化的繁荣,也闪烁着同样的哲理光芒。

乐平东邻宋代理学家、教育学家朱熹和清代音韵学家江永的故乡婺源,西接饶河戏的流布中心鄱阳,南毗弋阳腔的发源地弋阳,北抵历史文化名城瓷都景德镇,于是乐平成为一个古今大文化圈包围的中心。俗话说,近朱者赤,更何况是被浓浓的文化氛围所包围、所锁定。

弋阳是元代弋阳腔的发源地。弋腔的特点是只有打击乐,没有丝弦、管乐,一人独唱众人帮和。由于善与当地语言和民间曲调相结合,因此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不少新的剧种,或成为当地戏曲的组成部分,形成一种声腔系统,称高腔。明末清初弋阳腔传到了北京,和当地语言相结合而形成了京腔。乾隆时有“南昆,北弋,东柳,西梆”之说,其中的“北弋”即指由弋阳腔影响而成的京腔。

乐平是弋阳的紧邻,弋阳腔传入乐平是理所当然的事了。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就弋阳腔影响下产生的新剧种、新声腔一说有一段文字,他在《宜黄戏神清源师庙记》中写道:“自江以西为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这段话告诉人们:明代嘉靖年间,在弋阳腔的影响下,变出了许多新的声腔,而乐平腔就是其中的一种。这种现象,被和汤翁同时代的另两位大戏曲家王骥德和沈宠绥所证实。王骥德在他所著的《曲律》中说:“数十年来,又

上一篇:乐平古戏台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