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乐平古戏台
当前位置:首页>>乐平古戏台>>正文
戏乡四百台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含辛,也由此可见一斑了。

六、处处笙歌处处台

  1、百台千姿

  在乐平,有首久传不衰的民谣,说是“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戏看。鸡叫天明亮,还有锣鼓响。”可见乐平戏风之盛,戏台之多。乐平戏台虽然众多,但从属性到形制并不单调,呈现出百台千姿,异彩缤纷的景象。就属性而言,大抵可分为会馆台、宅院台、庙宇台、万年台和祠堂台几种。会馆台是旅居乐平的客籍人士在会馆中兴建的戏台,大都集中在水陆码头和商贾云集的县治所在地,即现在的洎阳街道办事处辖区,如徽州会馆台、抚州会馆台等。宅院台是村镇乡绅豪门家庭戏台,为避妻妾女媳出门看戏惹出风流韵事,有碍门风,便在自己家里兴建戏台,请班点戏,自家或请亲朋好友观摩。这种宅院台的典型是塔前镇塔前村乡绅洪汝仪家的宅院台。它建在偌大的四合院中,晴雨可用,竞能容纳数百人看戏。庙宇台是佛事活动的产物,观众以香客信徒为主。原市区东郊观音阁对面,有一座可观的庙宇台,五、六十年代犹存。因沧桑巨变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会馆台、宅院台和庙宇台均已荡然无存,或为其他建筑物所代替。至今耸立在乐平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的主要是万年台和祠堂台。作为延续宗族血脉关系的文化空间。戏台的选址有着约定俗成的严格规定。村坊氏族先祖的祖居地是戏台建筑选址的传统依据,戏台的方位朝向历来都与先祖祖居的方位朝向相一致。同时,要与大街小巷相通,人流易聚易散。

而戏台的平面布置一般应视村坊氏族的经济状况而定。经济状况好的可作三进三出布置;次之,作两进两出布置;再次点,则作一进一出布置。就结构而言主要以传统的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由下部宽大的台基、中部的墙柱结构和上部巍峨的屋顶三部合成,形成宫殿厅堂立面形象。三重檐是符合规范的戏台建筑形式,素有屋檐三滴水,九步上台阶之誉,颇具明代建筑风格。也有四重檐的建筑形式,如众埠镇文山张家、界首、秧坂、镇桥镇徐家、塔山街道办事处南岸村等地戏台即是。

在乐平,石木质混合结构的古戏台为数不多,具有代表性的当推涌山镇车溪村的朱氏敦本堂。这是一处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仿明祠堂台建筑群,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众多的石柱、石雕和砖雕等构件。这些石质构件与木质构件有机组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无论何种戏台,其造型之雄伟,气势之恢宏,工艺之精湛,无不令人驻足不前,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万年台是独立的单面台,大都座落在村坊中心,台前辟有广场,与各条大街小巷相通。乐安河沿河村坊的万年台,一般都背圩面村,所以也称“街圩台”。祠堂台则与祠堂相连,一般都是晴雨双面台,且大都分都有阁楼包厢,如镇桥镇浒崦村、后港镇菱田村、双田镇横路村、塔山街道办事处南岸村、天济村、临港镇下堡村等地都有这样的祠堂台。也有部分祠堂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兴兴废,祠台分离,但仍相距不远,如众埠镇界首村、镇桥镇坑口村等即是。   乐平古戏台大都以传统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台面为牌楼式,三楼五楼不等,易与木雕艺术相结合。不少戏台的台脊形式为歇山顶、硬山顶等。台面色彩斑烂,飞金上漆,遍布戏文浮雕。镇桥镇坑口村戏台台面使用黄金达半斤之多,一目收视,浓金重形,金碧辉煌。相当部分的戏台天花中央,大胆地使用了皇宫建筑的装饰–––藻井。斗拱、狮撑、悬柱(吊钵、吊盆、花钵)等都充分发挥了结构加固和装饰美化的双重功能。有的吊柱下端的吊钵、吊盆、花钵全系空雕。聪明的南岸村人,还在悬柱下端吊钵中安上灯泡,华灯初上,灯光从吊钵内洒射出来,显得更加玲珑剔透,尽显风骚。台柱、舞台上方、左右屏壁悬挂着金字楹联或斗方匾额。它们大都出自当地乡绅名儒的手笔,形式刚劲有力,笔走龙蛇,潇洒自如;内容生动形象,寓意深长,回味无穷。

上一篇:乐平古戏台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