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乐平古戏台
当前位置:首页>>乐平古戏台>>正文
戏乡四百台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沈宠绥也在他所著的《度曲须知》中写道:“曲海词山,于今为烈。而词既南凡腔调与字面俱南,字则宗洪武而兼祖中州;腔则有‘义乌’‘弋阳’‘青阳’‘四平’‘乐平’‘太平之殊派’”。到了当代,戏曲理论家则叙述得更加明晰具体:“弋阳腔虽然出生于江西,但很快就向外省发展,在江西本省最初是蜕化为乐平腔,那就是以弋阳腔的唱法结合了乐平地区的语音和当地土戏而形成的一种声腔。”不仅如此,有人还称誉:明末清初“赣剧(按:应指江西的饶河戏、信河戏等乱弹腔)以乐平腔之大名称盛一时。”遗憾的是,乐平腔像颗炫目的流星,在漫长的戏剧史上,只作短暂逗留,便消失了,并且失传了。我们今天追述它,是它为乐平的戏曲史写下了闪光的一页,对乐平历史上的戏曲事业曾起过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个和乐平戏曲密切相关,而且和乐平一并成为饶河戏流布中心的县是鄱阳,即饶州府治所在,辖七县。清代乾隆年间,戏曲有雅部、花部之分。雅部指的是昆山腔;花部又称乱弹,指昆腔以外的剧种,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卫腔、二簧调等。雅部主要供皇宫贵胄士大夫娱乐欣赏,花部则流行于广大民众间。被士大夫誉为雅部的昆山腔和被贬为花部的乱弹腔对峙一段时间后,雅部因形式,内容曲高和寡而渐致江河日下;而花部则以其接近民间,通俗易懂,格调清新,蒸蒸日上而占了上风。于是乱弹异军突起,以铺天盖地之势传播开来。随着弋阳腔的衰落,乐平腔的失传,乱弹腔很快在江西扎根生长并急剧发展。在江西各地方戏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形成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的声腔,不久即产生六大支派:饶河班、信河班、抚河班、宜黄班、东河班、修宁班等。其中饶河流域以乐平、鄱阳为中心,形成具有饶河流域艺术特色的声腔——饶河班(又称饶河戏),流行于都昌、余干、安仁(余江)、万年、德兴等地,远达皖南一带。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变化,抚河班、修宁班慢慢衰落,而饶河班、信河班(又称广信戏)以其深入民间,颇得平民大众喜爱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像春天的绿色,浸润着这方文化沃土。

2 )、兼收并蓄话声腔

赣剧源于弋阳腔后分为四大支派:饶河班、信河班、宜黄班、东河班。饶河、信河二班分布于赣东北的饶河、信河流域,远达浙江兰溪、福建上四府、安徽祁门,至德、石要棣以及省内的彭泽、湖口、都昌一带;宜黄班流行于赣东及赣东南一带,即今抚州地区;东河班流行于赣南一带。宜黄班渐次衰落,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已班社无存;东河班与楚南戏合流,也远非原貌。唯饶河、信河二班十分昌盛。解放后,1950年,江西省文化局局长石凌鹤,调二班之精英入昌,培训、改革,命为赣剧。

赣剧原唱高腔,明代汤显祖称嘉靖年间即有乐平腔出现,资料称:乐平高腔,多用高八度和唱称八平高腔(其它剧种有四平高腔)。清乾隆年间,花部戏异军突起,赣剧声腔遂分为三大类:高腔、昆腔、弹腔。

赣剧高腔承袭弋阳腔的特点:一人独唱众帮腔,只用打击乐伴奏,并无管弦乐器,而且善与外地语言和曲调结合,产生新的声腔。赣腔高空曲牌有:驻云飞、江儿水、红纳袄、新水令、汉腔等。

赣剧的昆腔,由  班和金华的昆班间接传来,曲调与流传的昆腔曲调大致相同,但唱法上稍有改变,带有一些地方色采,咬字由原来的纯吴音,变为赣东北地方语言为重的音韵,曲牌则仍袭原昆腔曲牌。

赣剧弹腔则分二凌黄、南北词、老拨子、秦腔浦江调、浙调、梆子等五类,腔调名目繁多,其中不少是其它剧种吸收融化而来。每种板眼多用反复形式演唱,曲调较朴实,皮黄是赣剧中最基本和用得最多的曲调,与京剧中的西皮、二黄、反二黄旋律相似,但较纯朴一些,保持了地方戏的色彩,每种板调多用反复形式,变化不大,这三种曲

上一篇:乐平古戏台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