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乐平古戏台
当前位置:首页>>乐平古戏台>>正文
戏乡四百台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父亲马廷鸾的丞相地位和丰富学识,加之所处的环境,给马端临收集积累资料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此外,“家藏坟索,插架之收储,趋庭之问答”,都非常方便。在任书院山长二十余年间,他从末松懈过资料的积累和梳理。终于积四十余年之努力,撰成《文献通考》一书。

书约成于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限于当时条件,成书之初并没有引起社会的普遍注意和重视。直到十年之后,即元延佑五年(公元1317年),朝廷派到地方访贤的特使王寿衍,途径乐平,发现了马氏的《文献通考》这一巨著,万分惊叹,爱不释手。迅即上书朝廷,对《文献通考》的学术价值做了极高的评价,并请求朝廷出资尽快刊印传播。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朝廷下旨,召马端临携带文稿赴浙江路省府校勘刊印。当时马端临刚从台州路教授任上卸职回到家乡,由于年老体衰,马端临没能立即成行。过了三年,至元泰定二年(1325年),才在儿子马志仁,外甥许费山的陪护下,赴省府校勘刊印。这时的马端临已是个七十二岁的迟暮老人了。尽管老眼昏花,精力不济,但在儿子和外甥的帮助下,终于使这部煌煌巨著得以刊印。

书成之后,朝野尤其学术界一片赞誉,朝廷也下旨要马端临及其儿子、外甥进京授官。马端临坚辞不受,带着儿子、外甥回到家乡,过着清贫恬静的隐居生活。

《文献通考》全书共三百四十八卷,内分二十四类,即“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制、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这是一部囊括我国元代以前所有典章制度的鸿篇巨著,重要史籍。

《文献通考》与《通典》、《通志》合称《三通》,长期以来,《文献通考》被史家目为《三通》之首,被誉为“在宇宙间,是书不可阙。”元英宗御批《通考》是“治国安民,济世之儒的有用之学”。清乾隆皇帝给了它这样的评价:“会通古今,核洽载籍,荟萃源流,综统同异,莫善于《通考》之书。其考核精审,持论公正,上下数千年,贯穿二十五代,于制度张弛之迹,是非得失之林,固灿然备矣!”

《四库总目提要》评价道:“条分缕析,使稽古者可以按类而考,案语亦多能贯穿古今,折衷至当,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赡,实为过之。”

难怪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戎马倥偬的长征途中,偶获《通考》残部,会如获至宝了。

马端临除《文献通考》这部巨著外,还著有《大学集传》、《多识录》、《义根守墨》等多部著述,可惜都没有流传下来。马端临大约殁于元至元五年(公元1340年),享年八十有七。

从此,他的澹泊名位,不求闻达,潜心学问,但求文章传世的不朽品格,成为乐平人尤其是读书人的百世楷模。

以“洪公气节,马氏文章”为核心的乐平传统文化品格,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洪、马之前,对乐平文化品格形成起着不可估量作用的关键人物是一位年仅十三岁的农家少女。

孝格天地的饶娥  饶娥闺名琼贞,家住乐安河大汾潭畔,母早逝,家贫困,与父亲饶绩相依为命。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一天,父亲到河对岸砍柴,饶娥在家织布。突然,随父出去的狗一身湿漉奔回家中,对着饶娥呜呜哀鸣,接着又卸起饶娥手中的织梭朝外奔去。饶娥十分惊疑,追到河边,见父亲渡河到对岸的船翻覆在河心,尸体不见踪影。饶娥悲痛欲绝,一边痛哭,一边来回在河滩上寻找父尸,昼夜不停,寝食俱废。乡人邻里,苦劝无效。就这样饶娥一直哭了三天三夜,找了三天三夜。这时的饶娥已是口鼻流血,气若游丝。这时,饶绩的尸体终于浮出了水面。乡亲们深为饶娥的孝心所感动,帮忙将其父葬在金碧山下。并把饶娥哭父的河滩名为“泪滩”,村也以滩名。

饶娥哭父浮尸的故事不胫而走,里闾间广为流传。

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魏仲兕出任乐平知县,听到

上一篇:乐平古戏台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