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母。高宗对他说,“你忠于大宋皇上的这颗心,像太阳一样明亮,月亮一样纯净,即使是苏武也比不了你,怎么可以舍我而去呢?”
洪皓又到相府,声色俱厉地当面斥责秦桧:“张浚是金人惧怕的名将,为什么得不到重用?临安是暂住的京城,为什么宫殿建得如此华丽?难道就不想收复中原了吗?”
洪皓的言行自然引起了高宗的不满和秦桧的忿恨。被贬任濠州团练副使安置英州(今广东英德),等于流放岭南,且长达九年之久。直到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5年)才复职朝奉郎,徙袁州(今江西宜春),北返途中,客死南雄(今广东南雄)。洪皓死后,复徽猷阁直学士,谥号“忠宣”。洪皓好学不倦,博学多才,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尤以《松漠纪闻》最富学术价值,被收入《四库全书》。
洪皓的人格力量不但为世人所称道,而且熏染了诸子,长子洪适,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中博学宏词科入仕,官至枢密院事(宰相);次子洪遵,与洪适同年中博学宏词科,高居榜首,官至资政殿学士;三子洪迈,23岁即中博学宏词科,所著《容斋随笔》被历代传诵,受到毛泽东终生珍爱。
洪皓的人品被历代乐平人视为做人的典范和最高境界。
史学巨擘马端临(1254——1340) 字贵与,号竹村,是南宋末年丞相马廷鸾的次子。自幼刻苦攻读,博学多才。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他十九岁时,以父恩补承事郎。第二年,参加漕试(乡试),名列榜首。当时蒙古已雄踞北方,虎视江淮。权奸贾似道擅权误国,朝野昏暗,南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之中。马廷鸾虽有心报国,但见奸相当道,大厦将倾,国事已不可为,毅然称病辞官,挂冠归里。年轻的马端临也以侍父疾为由隐居乡里,不求仕进。
马端临自幼就好学不倦,他家藏书丰富,父亲有一积书连楹的“碧梧精舍”。马端临终日在精舍内埋头苦读,足不出舍,“晨昏质问,默诵沉思,夜以继日”,还规定自己每天抄书五十纸。跟随父亲归隐后,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更是废寝忘餐地博览广求,学问日益精进。
宋亡后,宋丞相留梦炎降元,任吏部尚书。他原与马廷鸾相知,对马端临的好学及才干早就十分赞赏,想推荐马端临出仕做官。马端临初历忘国之痛,又亲见贾似道对他父亲和其他直臣的倾轧,早就厌倦官场,更不愿对元朝俯首称臣,于是婉言辞谢了留梦炎的推荐,专心致志在家做学问。
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马端临被征为学官,初为乐平慈湖书院(今观音阁附近)山长(相当今校长)。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潜心做学问。元延佑五年(公元1319年),迁任浙江衢州柯山书院山长。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升任浙江台州路教授。这时,他已是个年近古稀的垂暮老人,任职三个月后,经再三请求,终得以告老还乡。
回到乡里后,他依然不改初衷,洁身自好,好学不倦,受到乡亲们的欢迎和敬重,每天远近上门求教的学者文人络绎不绝。对上门求教的学子,不论亲疏贵贱,他都一视同仁,悉心指教,丝毫没有大学者的作派,往往令登门求教的人受益而归。
父亲马廷鸾正直的做人操守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了马端临终身影响,他从小立志“业绍箕裘”,继承父业,在学问上更上层楼。他从博览群书中体念到,自汉代班固以降,直至宋代的司马光,所作史书可谓浩如烟海,对各朝代的治乱兴衰,帝王权谋,记载不厌其详。但对保障一个政权具体运作的制度法令要么不做记叙,要么语焉不详。这对后世全面研究各代政权运作的利害得失带来了不少困难。尽管前代也有学者看到了这一严重弊端,如唐代学者杜佑,宋代学者郑樵,分别著述了《通典》和《通志》,试图弥补前代史书中这方面的不足,但要么因资料不足,要么受史识之限,两部著作都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所以马端临从年轻时就留心收集整理资料,立志编写一部典章制度方面的著作,来弥补前代历史著作中的这一缺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