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角,6只角为4重檐,4只角的为3重檐,2只角的为2重檐,1重檐则无翘角,如后港镇的湖腰坂、湖塘滨村戏台。翘角下饰物多为凤凰木雕;尖角上有鳌鱼、龙头、古老钱、狮子头等木雕。有的翘角下吊有成双的戏剧人物,如薛丁山与樊梨花或杨宗保与穆桂英等木雕。
台柱 台柱分为线柱、角柱、大经柱和小经柱数种。线柱是主柱,也称立柱。
斗拱 所谓斗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迭装而成的装饰构件。中国封建社会的建筑,由于等级制度的关系,只有宫殿、寺庙以及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在柱上和内外檐的柱上安装斗拱。乐平戏台建筑出现斗拱,体现了先民们的大胆、向上精神。戏台斗拱主要是田字拱和八字拱两种,以田字拱为主。5层的为5斗5伸拱,4层的为4斗4伸拱。少数为6斗6伸拱。斗拱均系木质,如杉、樟、松树等。现代戏台斗拱也有以水泥代替,以仿木形式配置。
狮子枋 乐平戏台上方大都配有狮子枋。狮子枋图饰以狮子木雕为主,如9狮过江、5狮抢宝、3狮抢宝,也有的狮子枋图饰为戏文、花草浮雕。
八字枋 八字枋配置在檐下游梁、狮子枋、斗拱两侧,旨在美化戏台,掩盖斗拱侧面。八字枋配置按檐角数量而定,如6角则配6枋,4角则配枋。
游梁 油梁是戏台上方第一件跨度最大的构件,视角效果中的第一门面。多用樟树、枫树、松树制成,雄浑粗犷,突出显眼。游梁遍饰浮雕,内容有文武天官、满堂福、九老天官等,人物浮雕最多的是万寿图,有30—40人之多。这些戏文浮雕两侧多为龙凤浮雕。绝大部分游梁都挥金重彩,富丽堂皇。
悬柱及吊钵、吊蓝 悬柱的下面配置吊蓝、吊钵,旨在美化悬柱。吊蓝、吊钵多为木质雕缕。有的戏台悬柱下是花碗式或宫灯式木雕。
魁星点斗木雕配置 部分戏台檐下斗拱中央饰有魁星点斗木雕。至高无上的魁星提着朱笔点斗,威严而充满希望。魁星之下是一对刘海戏金蟾木雕,上下呼应,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天花顶棚 天花顶棚的设置,是美化戏台的手段。天花顶棚种类繁多,主要有平板式、方斗式、螺旋式、船棚式和鹅颈式等,均为木质。
藻井 藻井原为宫廷建筑的构件,后为乐平戏台所移植。藻井多设置在台中央天花之中,也有的戏台在中央藻井两侧各设1藻井。藻井有螺旋形和方形两种。螺旋形藻井底部为双龙戏珠浮雕,藻井内饰有八仙过海或封神榜人物木雕。
中堂、窗棂及壁画 乐平戏台上方中央为中堂,中堂分凹凸形、直壁形两种。窗棂为隔离分间和通风而设。窗棂分直板式、花格式两种,多画有与戏文有关的壁画。
匾额和楹联 乐平戏台匾额和楹联的配置,使乐平戏台更具泥土芬芳和文化灵气。匾额和楹联的内容主要是荣宗耀祖、歌功颂德和对戏台文化的赞美。如镇桥镇坑口戏台的匾额“旷怀古希”,和浒崦戏台的匾额“久看愈好”可谓代表之作。
斜撑和雀替 斜撑与雀替的配置,旨在美化与加固。斜撑有狮撑、鹿撑、走兽撑和花枋撑等。雀替有鳌鱼雀替和屠刀雀替、花蓝雀替等,均为木雕。
3、玲珑剔透的锣鼓架
最能体现乐平人“戏剧情节”的要数串堂班的锣鼓架,这是类似旧时妇女梳妆台的木头架子,中间放面堂鼓,行动时一般由司小锣的用扁担的一端挑起锣鼓架子扛在肩上,司鼓在后且走且击,指挥身后一长串乐队和演员,一路上吹吹打打,且歌且行。一个考究的锣鼓架,就是一座经过浓缩的袖珍古戏台,只不过比之戏台更精致、更绚丽、更令人喜爱、更引人遐思罢了。架子四周往往装饰着数百个精雕细琢的戏文人物和花鸟翎毛,飞金烫漆,光耀夺目。有的匠人毕数月、数年、甚至十数年之功,把他的追求与梦幻统统凝聚到一座精致的锣鼓架上。有的村坊经营一座锣鼓架,仅装饰用的黄金辄以斤论。每逢迎神赛会,或重大喜庆活动,各村锣鼓都倾巢动,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