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四佰元。这种打彩,大多数集中在名角身上。打彩包的红包钱,归演员个人所得。
三是打亲友演员彩。当自己的亲戚、朋友或他们的子女,第一次出台演戏时,不管你家境贫富,都要打彩。当然打的是个人彩,这时对自己的亲友、子女的一种鼓励、奖赏,你的家族中能出一位演员也是莫大的荣耀。当外村外地剧团到村里来演出,其中的演员有你的亲友或亲友的子女,你也必须打彩,这是你的荣耀,也是你演员亲友的荣耀和面子。这种彩只要一挂爆竹和一个红包。在演出前,便将爆竹、红包交给剧团或挂在台柱上,当你亲友或子女演员出台时,剧团便有专人点着爆竹,宣布是“某某亲戚打某某演员的彩。”打亲友演员的彩,一般都不宣布钱多少,直接交给被打彩演员。因为亲友都要打彩,碰上贫困的人家,包的钱少,免得人家难堪。当然也有富亲戚,包的钱多,便会很快传开,演员、观众都会宣扬。
富户展示财富的另一途径是请客。附近村坊、十里八里路外的村民赶来看戏,大都在亲戚朋友家吃饭,演戏期间,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客人。乐平地方有老习惯,不仅自己投亲靠友吃饭,还可带上几个自己的熟人、朋友去亲戚或朋友家吃饭,名曰“亲带亲,友带友。”因此演戏期间,每家都有几桌客人,饭桌少了就搭板做饭桌,还少了,就吃“流水桌”。所谓流水桌,就是这一桌人吃好了,立即收拾碗筷,擦净桌子,又布上一桌菜,又有一桌人来吃,就象流水一样,后浪推前浪。富裕的人家,摆上几张桌子,一天到晚都有人吃喝,“来的都是客,招待十六方。”连叫化子也可堂堂正正地坐上桌子,吃酒肉饭。因此常常出现,剧团转到另一个村演出时,后面跟着一批人,即这些吃大户的叫化子。从十月开始至第二年的三月,半年时间,叫化子不用上户要饭,跟着剧团走,有吃有喝有戏看,悠哉游哉,快活似神仙。
演一把戏,平常百姓家,请客吃饭总要花费一、二百斤米,上百斤猪肉,几十斤烧酒。富户则几倍于这个数字。
剧团是“富贵门前客”,有经济实力的人家都喜欢村里演戏,因为这是他们展示财富,炫耀富贵的机会,也是他们拿钱买名气,广积善缘,连络旧亲,广结新朋的最佳场所。有的人尽管其它方面也许尖尖钻钻,小器得很,但在这类戏事中,却往往出手大方,甚至一掷千金,眉头也不绉一绉。乐平乡俗,觉得在这类场合花钱,豪气爽,人味足,场面火,名声响,实在是件十分光彩的事。反过又潜移默化,养成了乐平人开朗豪侠的民风。
3)文化精英展示才华
戏台上的中柱、内柱,建造戏台时便雕刻了楹联,前面已经说过。而戏台前的外柱或叫前台柱,是乘载前梁的,粗而高大。是留给演戏时贴红纸对联的。每演一把戏,要换一次新对联。这对联是结合当时形势、村中的大事和演戏的目的临时编写的。
乐平自古以来就有重教传统,即便贫困人家,也都乐于节衣缩食,千方百计送子弟入学读书识字。自宋以来,仅进士就出了300余名,可谓人文鼎盛。洎乎近世,乐平教育的发达,在赣省也是屈指可数的。
然而读书入仕的学子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农家子弟世世代代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美好追求,有的满腹经纶,却终身不仕;有的读书不多,却才华横溢。他们藏龙卧虎,隐伏乡野,成为乡村文化精英,教化源泉。
而村族建台,班社进把,正是他们展示才华,抒怀言志的绝佳时机。从现今古戏台上遗存的诸多楹联,的确可以看出这些乡村文化精英的不俗表现。
楹联匾额给人的第一深刻印象,就是那笔走龙蛇、功力深厚的书法:有的遒劲有力,有的潇洒俊逸,有的浑朴厚重,有的雍容典雅;楹联、匾额的内容,又颇见文学修养:或生动形象,或诙谐幽默,或含意深刻,或富有哲理。看戏之前,观众、游客就被这鎏金烫漆的楹联所吸引,留连不舍,未肯遽去。我们不妨抄录若干,以飨诸君:装点奸佞发人深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