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厚的经济作基础,更要有一批有戏剧素养,且又热心此道的村民为基本演员。更要有几个为人正派、德高望重、机智灵活、善于处理“外交”事务、善于团结人、善于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的能人做“箍头老板”。这些人既要懂戏剧,吹拉弹唱有一手,又要勤劳细心,任劳任怨,颇受群众拥戴。这就是剧团的领头人,旧时叫“班头”,建国后普遍叫“团长”。
在农村,选择这样一批剧团领导人,实在比选村长、村干部还难,要求也更严。选举的方法,是绝对的民主。选出后,当选人尽管心里十二分高兴,但开始还是要推三让四,不肯接受重任。宗族头首或村里干部要亲自上门做说客,说服“班头”出山,往往要来回跑上几趟甚至十几趟。因为他们会向宗族头首或村干部提出各种条件,要求从经济到人员诸多方面支持戏班,要求村支书、村长或工作得力的民兵,青年干部到剧团兼职,或任名誉团长、副团长。有的村支书、村长任第一团长,选出的团长任第二团长,或干脆就叫团长。千万不要以为当选的团长是“拉架子”,实际是团长未上任前,便表现出深谋远虑的政治才干,因为他们十分清楚,组建一个戏班,一方面他要争取宗族或村委会的领导和支持,另一方面又要解决经济上的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办团经费、演职员的误工补贴、剧团办公地点、排练场所等等,都会在这段时间讨价还价,最后敲定。
与此同时,开始报名登记演职员了。参加人员绝对坚持自愿原则。说是自愿,实际上要做大量的动员说服工作。例如,文场中打鼓师傅、拉胡琴的师傅,他们的技艺非一日两日能学会。班头们物色好了你,你不报名,班头们便三番五次上门,花言巧语用尽一切方法,动员你报名参加。有的甚至与之插血结盟,拜把兄弟,“不能同生,但愿同死”,最后把这批人员弄到剧团里来。还有本村的某闺女是个“戏胚子”,他们不仅上门动员,说服她父母兄弟,请她的女友去做她的工作,还物色一二个相般配的小伙子去与她相爱,留住她,不等她嫁到外村。如若邻村有“戏胚子”不管男女,他们也设法要弄到村里来,加入剧团。男的设法让他入赘,女的则千方百计让她嫁到村里来,这样的故事,在乐平比比皆是。
剧团的演职员物色齐备了,便召开第一次全体演职员大会。“班头”们正式上任了,当然例行公事有“就职演说”,有演员的“决心书”、“保证书”。大会上制定和通过各项规章制度,宣布各种纪律约束。“丑话讲在前头,望各位务必遵照执行”,最能表现他们政治才干和组织才干的是“吃锁子面”和“喝齐心酒”。即第一次全体演职员大会的中午,一般要吃“锁子面”。剧团的演职员都是本村有文化、脑子灵,能言善辩的角色。如果因为口角是非,中途退出剧团怎么办?特别是一名演员,排练数月,要登台演出时,借故家中有事,不来演出怎么办?有的角色,临时叫人替代也难,这不就砸锅了。于是便想出吃“锁子面”。即吃一顿肉丝面,面条是互相钩搭,拉扯在一起的,好象锁练,一环扣一环,中途有一环断了,这个锁练便报废了。演戏也一样,是文武堂相配合,各种角色互相搭配,集体有序地活动,才能成功的事情,中间是断不得的。吃了“锁子面”就是誓死为这个剧团集体奉献聪明才智,出策出力,等于宣誓“同生死、共患难”。吃了“锁子面”,那怕是生了病,家里死了人,房子着了火,有演出任务,仍然要登台演出,真正是“雷打不动,风雨无阻”。吃了“锁子面”,而后又想退出剧团,可以,请从办团那天起,所有的开销、损失、工钱,都由你一个人承担,你一家拿得出这些钱么?总之,“锁子面”就是“锁”住你的,“锁”住你的身,“锁”住你的心。
第一次全体演职员大会,吃了“锁子面”便散会。下午是剧团大小头目集会,管文场的,管武场的,管“箱”(衣服、道具等,即后台总管)的与“班头”们一起,商量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