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摩忠孝动我遐思。指点间善恶分明或贬或褒戏中亦寓春秋法 口头上是非毕见若吟若讽歌内如闻风雅音;悲欢离合唱出千秋恩怨 笙歌鼓乐奏尽万古佳音;试看忠谗身后事,莫贪眼前富贵花;古古今今今作古 实实虚虚虚作实;君王将相黄粱梦 儿女夫妻白纸花;未到团圆每恨忠奸无报应 及观结局始知善恶自分明;黎桥村年年小阳俳优闹初一 舞台上夜夜大酉演唱到三更;耳膜放聪细听南腔北调 脚跟站稳切莫东倒西歪;眼界抬高不怕前头遮住 脚跟站稳何惧后面挤来;六角冲霄临碧水 七星伴月照春台;千声雅调凌云诧为仙乐 九仞新台映水疑是龙宫;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 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六礼未成倾刻洞房花烛;三五步能是千里江山 四六人可代百万雄兵;坑流激扬兰亭佳句 口吟丽赋铜雀名篇;南凭嶂岭同曼舞 岸依泪水伴笙歌;菱池菡玉石南英北房昔时文风地 田园载万家双溪西岭今日鱼米乡;欲知世上看台上 不识今人看古人;演尽人间悲欢事 唱出天上清河歌;天地纵大是非明 戏场虽小明是非;情节新奇出人意料 机关巧妙娱我视听;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亦假亦真借虚事点明实事 似清似浊托古人提醒今人;舞台方丈高悬明镜 优孟衣冠启示后人;琴瑟笙箫弹奏悲欢事 生旦净丑表演恩怨情;绾袖登殿流芳千古歌颂堪悲堪欢英雄汉 口诛笔伐遗臭万年嘲笑忽荣忽辱丑恶人;看我非我我看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像谁就像谁;戏剧本属虚虚中求实实非为实虚非为虚虚虚实实方寸地生杀予夺 弹唱原为乐乐中藏忧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乐乐忧忧倾刻间悲欢离合;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 宽田宽地莫若宽量待人;赏心处宜雅宜风 悦目间美仑美奂。台上莫漫套,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 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你也挤,我也挤,此地无立足之地 好且看,歹且看,大家都有下场时。
1942年,鄱阳县烂泥滩邹家带班社来乐平河头邹家演华宗戏,人潮如涌,竟把戏台挤倒,满场看客正觉丧气,村民却七手八脚,很快又把戏台搭了起来。村里有个叫邹国魂的村儒当即挥笔撰了一联,贴在新搭的戏台上,写的是:做戏看戏看做戏 搭台倒台搭倒台。当台上重打锣鼓重开台,人们看戏赏联,一时忍俊不禁,满场为之喝彩哄笑。
以上楹联,只是众多戏台楹联中的一小部分,皆出自乡儒耆宿之手,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告诫人们的警语,描绘世态的妙句,直叙戏台之白描,细细咀嚼,奥妙无穷。1986年新建乐平剧院落成,戏剧家石凌鹤闻讯,欣然命笔,题写长联一副:过去为皮黄班流行梆子调舞台上出将入相无非下里巴人多于阳春白雪何必曲高和寡只需遣兴怡情然而直溯明清大演员真演混天造反 如今是乐平戏发展弋阳腔艺术家去芜存菁做到宣传教育着重批判继承主张文茂辞新且要鲜明通俗却又横连内外名歌手肯漫夸赣剧驰名。
不少楹联配有横披,多制成匾额悬于戏台的后壁正中上方。乐平古戏台上的匾额也多有妙著。浒崦戏台上后壁楹联是:入耳务须平气听 当场顿觉笑颜开。台前柱上的楹联是:浒崦拥春台媲联程灏文章久看愈好 鸣山峙面镜欢照古公业绩焕发英姿。后壁上匾额总领两联含意:“久看愈好”。这四个字一语双关,既指演出的剧目意趣深遂,让人越看越好看,又指戏台宏伟精致,越看越好看。还有神溪华家戏台匾额:“顶可以”;徐家戏台匾额“百看不厌”,都有同时夸赞戏台和演出的双重意义。最让人感到诙谐别致而又切贴的匾额,要数祝村的了。祝村是个20余户的小村,可想而知在封建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