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比的是串堂技艺,更是比各村的锣鼓架,仿佛各村都恨不得把自己村里的戏台都扛到肩头向世人展示一番。
4、名台撷英
菱田戏台 菱田村皋二公古戏台,位于乐涌公路旁后港镇菱田村中心,始建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距今已有880多年的历史,是乐平市发现最早的古戏台之一。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它几经兴废却又延续至今。该台为单面祠堂台。石氏宗祠与戏台遥相对应。
车溪村敦本堂 涌山镇车溪村敦本堂,是一处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仿明祠堂台建筑群,由门楼、戏台、祠堂、侧屋、走廓、寝舍等组成。石质构件与木质构件有机组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是它不同于其它古戏台建筑的显著特点。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众多的石门、石柱、石雕和砖雕。据《朱氏安庆宗谱》载,敦本堂原名稳耕堂,主体建筑为朱氏宗祠,60年代宗祠中的神龛和神位牌犹存,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浒崦戏台 浒崦古戏台是乐平市睛雨双面祠堂台的经典之作。戏台位于206国道旁镇桥镇浒崦村中央,为睛雨双面祠堂台,始建于清同治12年(公元1873年),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由睛雨台、看台(阁楼包厢)和名份堂(程氏宗祠)三部分组成 ,形成四环形庭院建筑。主体建筑晴雨台,高10米,宽20米,进深6米,座北朝南,由宽大的台基、中部的墙柱结构和上部巍峨的屋顶三部合成,形成宫殿厅堂立面形象。1981年由村民集资,募集能工巧匠70余人进行修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坑口戏台 镇桥镇坑口村古戏台为晴雨双面台,位于206国道旁坑口村村头,始建于清道光25年,1954年移位,1985年重修。该台最大特色是顶棚中央饰有螺旋式藻井。藻井分14层,内饰有八仙过海木雕。,其审美效果是游梁、随枋、中堂匾额、窗棂及两侧过门上的月亮枋均精雕细镂,浓抹重彩,金碧辉煌,给人以雍容华丽,古朴典雅的审美韵味。据称,该台重修时,用用于装饰的黄金达3—4斤之多。整个重修工程均由该村土生土长的建筑设计师黄林生设计和主持。
横路村古戏台 双田镇保存的古戏台较多,仅横路一个村,就有5座古戏台,其中一座位于乐涌公路旁村中心的古戏台,贻建于清代,为庑殿歇山顶,五楼三重檐单面万年台。因年久失修,已破旧弃用,然其建筑设计价值,已引起众多建筑师的重视。
蔡家戏台 双田镇蔡家村,原名田里蔡家、济阳蔡家,是双田镇一个大村坊。该村古戏台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当时乡绅蔡有祯、蔡有福、蔡有德、蔡有裕四兄弟捐款兴建,占地2400平方米,座东朝西,东为戏台,西为正堂大厅,南北两侧为阁楼包厢,中间为平整的露天场地,南侧阁楼包厢隔壁为班社及管理人员宿舍、厨房和餐厅,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整体形象为四环形庭院组合。中间露天场地及阁楼上下可容纳数千观众。蔡家村古戏台,实为蔡家村大剧院,由此可以想象当年经济的繁荣和戏剧演出的活跃。
浯口古板堂戏台 浯口镇浯口村石板堂,位于乐(平)德(兴)公路旁浯口镇浯口村中心,始建于明代,其三架梁、穿插枋饰有众多的木雕戏文,反映乡民们对戏剧的热爱和眷恋。
南岸余家戏台 塔山街道办事处南岸余家村古戏台为睛雨双面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该台原位于村头,1978年移至村坊中间。为庑殿歇山顶,五楼三重檐,整体形象古朴典雅,庄重威严。古戏台与村坊多条大街小巷相通,易于集散。它是村民们的娱乐活动中心和精神家园。
七、 融入生命的文化情结
1、乡村精英驰骋的天地
乐平戏台多,剧团也多。乐平有四百多座戏台,几乎也就有四百多个乡村剧团。村村有戏台,村村有剧团(指行政村),是乡民们的一种骄傲,充满着自豪感,这是象征着村族兴旺、丰足、团结的重要标帜。
1)政治精英展示才干。
办剧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