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靠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动,富是富不起来的,做不起戏台就只能去邻村看戏。天长地久,朴素憨厚的村民,总觉得不好意思,难以为情,就咬紧牙齿硬起头皮搭了一座草台,聘来戏班,并郑重其事,热情地邀请邻村亲戚朋友来看戏。事情的本身已经很感动人了,一件普通的请人看戏小事,闪出了祝村村民看重感情,善良秉性的光华。尤其让人久久萦绕心怀的是草台匾额上题书的三个大字:还眼债。多么让人眼热心跳的三个字,既指祝村人定要“偿还”常看邻村演戏的感情“债”,又寓意对自家草台简陋的自责和自谦。有人说:仅三个字,便活脱脱地把乐平人豁达豪爽、不尚虚华的质朴秉性表达得酣畅淋漓。这评语,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即便是“文革”期间,文网绵密,天下钳口,但还是有些机智的乡村文人,嘻笑怒骂,戟指凶顽。
“文革”中,剧团在某村演戏,戏台上贴了这样一幅对联:
张长弓骑奇马琴瑟琵琶八大王单戈战 ;
伪为人袭龙衣魑魅魍魉四小鬼合手拿。
大家看了不知什么意思,但又隐约觉得很好。因为大家看懂了这是拆字对,字拆得很好。撰联人是位大学毕业生,原在乡里中学教学,“文革”间因冤案而被押回村里管制劳动。班子进把演戏,村民们为了脸面起见,也顾不了他是几类分子,还是请他出手撰联。原来这是他从四副古联中化出来的,原联其一:张长弓,骑奇马,单戈合战;种重禾,犁利牛,十口为田。其二为明翰林唐皋出使朝鲜,朝鲜王出上联曰: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唐皋对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心肝。其三为八国联军侵华时,其使者出上联曰: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居上;中国使者对下联曰: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也。其四是清末文学家吴挚甫写的对联:
阎王哪里?何不镇拿魑魅魍魉犯边鬼!
天兵何在?岂能放过琴瑟琵琶砍头王!
据他私下解释,当时正是“四人帮”肆虐横行,八大军区司令员互调,他们互不能联系,要求立即到达新任所,只能单人作战。当时真巴望他们联合起来打倒“四人帮”,这是上联的含义。下联是说“四人帮”,假借毛主席号令,胡作非为,希望全国人民团结一致,联合起来打倒他们。
这副对联,挂在台柱上整整十多天,据说也有一些人看懂了,只是不敢明说。
“文革”中还有副对联挂在山村小戏台上:
你上台,我下台,台上台下,谁都倒过台!
你整我,我整你,整来整去,谁都挨过整。
虽然对仗不很工整,但把他们村大小干部,一次又一次换班,连生产队长都全部下过台的事实,惟妙惟肖地表达了出来。
2、乡民生命张扬的天堂
乐平现存四百多座戏台,如果仅仅是作为乡村精英驰聘的天地,恐怕是绝难达到如此规模的。更重要的是,每一座台上演着的故事,寄托着无数普通乡民无限的情思,戏台是这些无拳无勇芸芸众生生命张扬的天堂。
1)冲决藩篱的宣泄
乐平这块土地上的先民,脸朝黄土背朝天,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上幸勤耕耘,身心承受着来自自然社会的沉重压力。且自唐代以来,乐平向称礼教之乡。现实生活中,礼教森严,规禁甚多。人们时时渴望着压力得到抒解,生命得到张扬。唯独借助舞台,他们可以一吐块垒。唯独在火热的戏台上下,冰冷的礼教才显得那样苍白无力。也唯有在戏台上下,人们才真正找到了自我,感受到个体生命的张扬。前面提到的睦乐村农民夏廷谊,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原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他正直刚强,嫉恶如仇,敢于打抱不平,常常惹出一些麻烦。参加班社以后,他演二花。最博得观众唱彩的是演单雄信。人们都叫他“活雄信”。他扮单雄信上场,都借单雄信之口,痛骂贪官污吏,高呼:“反了!反了!”。演到尽兴时,他抛掉手中的假刀,换上真刀,在台上杀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