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作了大量的剧本,据不完全统计有四十四个,其中独幕剧不到四分之一。
12岁以挞伐恶霸为内容写了生平第一部戏。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工作。1932年创作独幕剧《血》,开始了戏剧创作上的蹒跚学步,不久创作了《高贵的人们》并成为他上演的第一部剧作。他写有话剧《方志敏》(获全国戏剧创作奖),诗剧《汤显祖》。除此之外均为戏曲剧目的改编和创作。主要有四种情况:一种是就原有戏曲剧作加以整理不必多增新意的,如《珍珠记》、《还魂记》、《尉迟恭》(与徐伯轩合作);第二种是保留原剧精华而有所增益,如《梁祝姻缘》(与武建伦合作),《西厢记》(上下本),《南瓜记》;第三种是根据前人的神话、小说、诗歌、传记改作而有所增删的,如《七巧姻缘》、《嫦娥》、《画皮》、《胭脂狱》、《木兰诗》、《红娘子招亲》、《西域行》等;第四种便是纯属来源于生活的创作,如《三代》、《金箭姑娘》、《照天烧》等。
石凌鹤青少时代在家乡读书,并投身革命,他是乐平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大革命失败后被迫逃亡日本,仍然坚持戏剧创作,回国后在上海从事影评、导演、戏剧创作等,同时,仍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他与夏衍、田汉、阳翰笙、王莹等过从甚密,是第一批“左联”作家。他的剧作达到很高的水平。《西厢记》的改编,全国有各种本子,如《田西厢》(田汉著)《阳西厢》(阳翰生著)、《石西厢》(石凌鹤著),文坛泰斗茅盾评论说:“《石西厢》为最好。”此后,辛勤耕耘,挥笔不辍,影评、剧作叠出。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和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郭沫若、曹禺、田汉、阳翰笙、洪琛、欧阳予倩等经常往来。革命的熏陶、良师益友的指导,终至剧坛的巨星、大家。他创作的多部剧被长春、天马等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1959年毛泽东在庐山主持八届八中全会,7月2日他点名要看石凌鹤改编的《还魂记·游园惊梦》中的一折《游园惊梦》,毛泽东看完之后了,给予“美秀娇甜”的评价;他改编上演的《西厢记》,被香港的一位名士赞为“石西厢”并题诗称赞道:“会真翻作石西厢,胜似当年关董王。演到佳期甜绝处,莺莺今信在南昌。”
近代,乐平戏坛曾升起一颗光耀夺目的巨星。他把做人和做戏融而为一,台上饰英雄,台下抗强暴,领导乐平义民坚持反清起义达三年之久,最后慷慨赴死。这就是人称梨园义侠的夏廷宜。
夏廷宜 临港睦乐村人。是清朝末年,乐平饶河戏班社中威震清朝廷的二花艺人。他从小就痴迷饶河戏,很受剧中英雄人物的熏陶。学过武术,膂力过人,平日最爱行侠仗义,抱打不平,后来加入同乐班。他最喜爱也是最拿手的两出戏:一是《彦章摆渡》,一是《斩雄信》。单雄信是他敬仰、崇拜的偶像,有人请他唱上一段,夏廷宜从不推辞,一手端个瓷碟,一手拿根筷子,击节而歌:“一人拼命万人抖,不杀唐童不回头……”光绪30年他随班在西乡演出,恰逢官府借故向贫困的靛农横加捐税。夏迁宜盛怒之下,为首率众举刀进城示威,捣毁了官府的统捐厘局、厘金卡、盐卡、缉私卡,火烧天主堂,击沉护卡炮舰。在击溃前来镇压的官兵之后,揭竿而起,高举“混天大王”的大旗,以戏班的结义兄弟为骨干,拉起一支三千多人的农民起义队伍,火烧县衙,开牢释囚,闹得轰轰烈烈,声名远播。《中外日报》《大公报》《时报》《东方杂志》一片惊呼,清朝廷惊慌失措,敕令九江道瑞徵率重兵镇压。经过三年的浴血斗争后,夏廷宜领导的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作为一位嫉恶如仇、为民献身的艺人,把小舞台上的英雄形象,搬上了人生的大舞台,完成了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成功表演。
胡尖狗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乐平艺人的侠义行为被搬到了玉山戏台上成为生动的、令人永志不忘的教材。1943年春,乐平饶河戏艺人胡尖狗随班在江西玉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