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乐平古戏台
当前位置:首页>>乐平古戏台>>正文
戏乡四百台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养新生力量,从外地请来老师办培训班。1981年招收14~20岁的年轻人50名,经过三个月的培训,筛选20个学业优秀者充实剧团。此时全团共46人:乐队8人,演员38人(女15人)。年纪最大的40岁,最小的16岁,平均年龄是20岁左右。出外演戏的收入全数上交村委会,演员按技术高低拿工资,由村委会发给。村委会办有企业,每年从中拨取三至五千元添置戏服道具。这个村差不多可以称为戏剧之村,家家都爱戏,男女老少都能唱戏,曾经在串堂班或业余剧团呆过的有母女演员、父子演员、夫妻演员……村委会支部书记鲍吉金夫妻二人都在业余剧团呆过,鲍吉金还担任过团长。夫妻二人1986年排练的现代戏赴省参加首届农民戏剧节参演,双双获奖。

5)、群星璀璨  乐平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基层民众较高的戏剧审美素养,为乐平戏剧的繁荣提供了一个发展平台,从创作到表演,乃至戏台建筑诸领域,可谓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元代是我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戏剧发展史上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峰。她不仅引起国人的惊羡和赞叹,也同时成为世界戏剧史上的辉煌业绩。就在这一时代,乐平的文化沃壤中孕育诞生了一位杂剧作家赵善庆(约生于公元1320年)。

赵善庆  一作孟庆,字文贤,接渡赵家湾人。饱学经史,谙通音律,善作散曲。由于生长在农村,对乡间的田园风光、民情风俗稔熟于胸,加上他才思敏捷,文笔精美,故而他所作的散曲,不仅散发出浓郁的田野芬芳,而且耳边犹如响起阵阵悠扬典雅的琴声。试举一例:

[中吕·普天乐]  江头秋行,稻粱肥,蒹葭秀。黄添篱落,绿淡汀洲。木叶空,山容瘦。沙乌翻风知潮候,望烟江万里沉秋,半竿落月,一声过雁,几处危楼。

宛如一幅描绘晚秋田野风光的画卷,也如一曲余音绕梁的妙曲。足可以令人沉浸在无限感慨、无限缱绻、无限遐思的意境之中。当代大学者郑振铎评述赵善庆的散曲时说:“佳者足追张小山、马致远。”马致元是元散曲中最有影响的一家,他的代表作被前人称许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是有口皆碑的千古绝唱。张小山是元散曲发展后期的代表作家,可见赵善庆艺术造诣的高深。

赵善庆写了八部杂剧:《孙武子教女兵》《烧樊城糜竺取资》《唐太宗骊山七德舞》《村学堂》《醉写满庭芳》《姜肱共被》《褚遂良执笏谏》《负亲沉子》等。虽然这八部杂剧都已经失传,今天的读者不可能再欣赏她们,但是,从历史典籍的评价中,我们约略可以品到她的余韵和仰视她的价值。明初戏曲家贾仲明增补的天一阁本《录鬼簿》中的补录挽词中介绍《姜肱共被》是写兄弟手足情,《糜竺收聚》写货币的富足充盈,《执笏谏》歌颂唐臣褚遂良的忠直,《骊山七德舞》《孙武子教女兵》“德在明明”,简短的挽词中,极力称赞赵善庆剧本的教化作用。明太祖的第17个儿子宁王朱权编著了一部书:《太和正音谱》(一称《北雅》),是我国早期戏曲专著,其中收集了元明杂剧作家、作品的名称和戏曲术语,以及有关唱曲的论述。书中对赵善庆的作品评价很高,赞美赵的杂剧为“蓝田美玉”。元代钟嗣成和赵善庆是同时期的戏曲家,二人交往甚密。钟嗣成在他撰写的《录鬼簿》中收集了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一百多人的姓名,各附小传和作品目录,其中称赵善庆为“方今才人相知者”,用现在的话来说,赵善庆是大腕的知心朋友,赵善庆也该是大腕了。

石凌鹤(1905~1995年)  乐平后港乡大田村人。5岁就攻读《四书》《左传》《战国策》《史记》等古代经典著作,同时精通诗词歌赋,“年少欢书,夜诵青灯,诗词继承”。他“译文卖画愁侵,且演戏登台肯诉情。”年轻时,他便男扮女角,登台演出他自编的剧本,博得观众的喝彩。后来“投身剧艺,影评奋起,广识知音”,直到“白了须眉笔未停”(以上所引均为其“自述”诗词)

上一篇:乐平古戏台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