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乐平古戏台
当前位置:首页>>乐平古戏台>>正文
戏乡四百台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东北向西南渐趋平缓。南部为怀玉山脉的尾端,从东部的德兴和南部的弋阳伸入乐平东南境,成为乐安河南部诸山峰。无论南北诸山,山势均不高峻,且呈断续分布,间或有孤峰突起。山丘间多为大小不一的山间盆地。乐安河及其支流穿过的地方多为土质丰沃的冲积平原和谷地。而整个乐平的地形,酷肖坐东朝西的巨大撮箕。乐安河成为旧时进出乐平的主要孔道,地形开放中又呈相对封闭。

乐平本身就地处赣东北腹地,远离通衢要道,不处战路要冲,加上独特的地形,北宋以降,少被兵燹之祸。

但此后一千多年,中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无数的战乱灾难,乐平也多少受到波及,如元末的朱(元璋)陈(友谅)之争,太平天国的拉锯之战,对乐平的伤害都是局部而有限的。近代中国旷古未有的浩劫——日本侵华战争中,日寇已进占邻县,但乐平却有侥幸躲过了这一劫。虽然乐平人还未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程度,但相对于其他地方,他们还算有幸享受了一千多年的安乐与祥和。

明正德八年(公元1514年)划出4771户38765口置万年县,乐平仍有36789户,184939口据史料显示,明初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乐平全县就有39784户,187540人。。此后从清嘉庆到清末,乐平人口都在24万上下徘徊。至1949年底统计,全县有66321户,270370人。截止2002年,乐平人口已达78万5千。

乐平历史上有关灾害的记载始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至1949年其间1154年的漫长岁月里,记录了水旱风蝗等自然灾害87次,但因灾饿死人的只有两次。一次是清顺治三——四年(公元1646——1647年)连续两年大旱造成境内有饿死人的记录:另一次则是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大旱,第二年春荒也有人饿死。这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乐平地方的富庶详和。

三、延续血脉关系的文化空间

到过乐平的人都会发现这里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就是境内寺观极少,而且就是不多的一些庙宇,供奉的也是本地的先贤英烈,或当地的保护神祗。可是村村姓姓,几乎都建有祠堂和与祠堂相关联的戏台。而且一般都规制宏大,极尽豪华,绝无其他地方家祠的逼仄小器。可见释道二教在乐平并无太大的市场,千百年来,对人们思想和行为占据绝对影响力的是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观念。而且这种观念是如此的顽强和丰沃,它所滋养生发的种种文化现象,诸如对祖先的崇拜,对宗姓的亲和,对非我族类的排拒,对儒家文化的执箸……等等,都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仪式或建筑而外化。

自然,作为华夏民族的特点,这种现象其他地方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像乐平表现得如此典型,如此普遍,如此强烈,如此淋漓尽致,并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推陈出新,拓展空间,却为其他地方所罕见。作为延续血脉关系的文化空间,这里的古戏台群落显得尤为突出。

究其根源,是与乐平住民所经历的漫长而艰难的迁居历史密切相关的。

1、且把他乡作故乡

乐平地理环境优越,适合人类生存藩衍,据考古发现,境内现已探明的新旧石器及夏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址达20处,而且早在东汉末年就建县,足以证明这里的人口已有相当的规模。但考诸乐平现有78万人口,1600余座村镇,399姓的来历,绝大多数却是外迁而来,由北而南,路径分明。而且时间相对集中,迁徙规模也很大。

乐平历史上接纳外来移民规模最大的一次始于唐末僖宗年间,整个过程贯穿五代53年直至宋初,这次大规模移民基本上奠定了今天乐平住民的基本格局。此后在金兵南渡以及南宋末年、元末明初也有过外来移民迁徙乐平的记载,但规模和影响都不及唐末的那次。

那末,乐平原有住民又到哪里去了呢?这要从唐末僖宗年间的那场大浩劫说起。唐代自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以后,各藩镇日益坐大,已成尾大不掉之势,中央政权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都日渐衰微。而且谁只要手握兵权,不管兵权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上一篇:乐平古戏台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