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乐平古戏台
当前位置:首页>>乐平古戏台>>正文
戏乡四百台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条以赣剧为主,京剧、黄梅戏等剧种为辅的多种剧种相互并存,相互取长补短的多剧种并存的新路子。

2001年10月排演了《女附马》、《天仙配》、《五女拜寿》等黄梅戏经典剧目,在乐平剧院连演四场,场场院爆满,楼上楼下挤得水泄不通。京剧《杨门女将》2003年9月隆重推出,在乐平剧院上演,反响热列。市民一致认为:“唱腔圆润精致,演员情感充沛,格调壮丽恢宏,大气磅礴。”许多农民高兴地说:“请了乐平赣剧团等请到了三家戏剧团,赣剧、京剧、黄梅戏任我们选。”

在剧团机制上,赣剧团尝试了“角色工薪制”、“合同制”、“演出场次报酬制”等竞争机制,大大激发了剧团全体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激励一批批人才突涌而出。1963年团编导陶学辉、肖开生创俄现代戏《花生种》赴省参演,获“古老戏曲表演程式表现现代戏的典型”之美誉,本剧同年在《剧本》月刊发表。1982年该团演员黄长善、王湘芝演唱的《三司会审》、段淑英演唱的《闹花灯》、李勇赛演唱的《打渔杀家》、杨云良演唱的《叹皇陵》、徐福寿演唱的《赵氏孤儿》、余金枝演唱的《排官》等选段赴省录音;1982年徐高生、余金枝饰演的《挡马》,黄长善、王湘芝的《探监》,王湘芝、王小玲、徐高生的《追媳》等省电视台来乐平县赣剧团为以上剧目录像。1981年王达明、王新翔父子编剧的《玉堂春开店》自上演以来几乎场场满座,倍受观众青睐。1986年陈熠创作演出的大型赣剧《梨园恨》参加江西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剧目演出鼓励奖。1989年王新翔创作的大型赣剧《台湾知府》获江西省第二届玉茗花戏剧节演出三等奖,编剧二等奖,导演(王元良)三等奖,导演(王湘芝)。还有徐金海创作的《龙亭记》演出反响极大剧作并在《影剧新作》上发表。李小农创作的大型京剧《秋风赋》获第四届“玉茗花”戏剧节创作二等奖并发表;大型京剧《胭脂河》(与人合作)由南京京剧团演出,参加第三届全国京剧艺术节获金奖,并获文化部授予优秀编剧奖。

        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乐平人对自己的赣剧饶河戏更是喜爱、痴迷有佳。哪个村子写了乐平戏班、四邻八乡就奔走欢告,定要赶去观看。乐平人演戏不为娱神,只为悦己,大到宗族的开谱大典,戏台恪成,小到户家的迎新纳福,养生丧死,无一不是看戏、听戏的由头。曾经流行一时的顺口溜道出了乐平人对饶河戏迷恋的程度:“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见谁都有气;一月不看戏,干活没力气。”当时饶河戏的普及程度是如今的流行歌曲也难望其项背的,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古稀老人,还是幼龄稚童,张口都能唱上一段,甚至还会学着招式舞上一段。历朝历代乐平出了许多忠臣良将、文化名人、英豪烈士他们小时候都是在戏台下玩耍,饶河戏对他们讲述着忠与奸、恶与善、美与丑,从而撒下了为人要正直、善良,要为民献身的种子。

乐平人借着饶河戏嬉笑怒骂,或发泄心中的积郁,或对英雄人物赞美,或增添生活勇气,或汲取人生的启迪,饶河声腔响遍全境全村的大街小巷,这时的饶河戏成了人民精神生活的有力支柱,甚至是一部部活生生的教科书。

正是由于有如此广阔如此深厚的基础,当代乐平戏剧舞台上,也可称得群星璀璨,名角辈出,创作和演出队伍盛极一时。。

    彭德才(1910——1970)  文武小生。乐平坎上村人,他从小学艺刻苦,坚持练功,因此他的基本功扎实,且扮相俊逸英武,身手干练不凡。他的拿手好戏有《火烧子都》《斩岳飞》、《双枪陆文龙》、《双潼台》、《打金枝》、《水漫金山》、《反徐州》等,他有一手变脸的特技。在《火烧子都》中,他喝酒吹纸媒喷火焰时,一转眼能迅速变换红、白、乌(黑)三种脸相,演《盘肠大战》时,以猪肠灌水,对方长枪一刺“鲜血

上一篇:乐平古戏台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