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调演三等奖并发表。大型京剧《景德镇》(与人合作)参加第五届“玉茗花”戏剧节,获剧目二等奖并发表。小品《呼唤》,小戏《选村官》、小品《我要读书》参加市级演出。大型京剧《胭脂河》(与人合作)由南京京剧团演出,参加第三届全国京剧艺术节获金奖。并获文化部授予优秀编剧。
余金枝 女,1948年3月出生,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景德镇市剧协会员,乐平剧协理事,现任乐平市文化馆辅导部主任。主工武旦,也能演花旦和青衣旦等。曾主演赣剧《杨八姐救兄》、《佘赛花》、《三打白骨精》、《天门阵》、《宏碧缘》、《哑女告状》、《秦香莲》等,现代戏曾演过《江姐》、《红灯记》、《雪岭苍松》等。1985年参加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导演兼主演马灯戏《酒烧心》荣获辅导奖和表演奖。
陈熠 江西鄱阳人,1939年7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中国戏剧家协会江西分会会员,1981年入乐平赣剧团任编剧,1987年获三级编剧职称。曾参与编 乐平县志及戏曲志,1994年调乐平市文化局,任文化科科长。早在青少年时代,就爱好文学戏剧,在人生道路上,虽历经坎坷危难,仍矢志不移,其主要作品有:大型赣剧《梨园恨》,1986年10月演出,获江西省首届“玉茗花”戏剧节剧目演出鼓励奖。长篇纪实文学《刘少奇的脚印》(约30万字,与裘之倬等人合作),1991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电视剧《不是恋人的情侣》(上下集),1992年10月,由西安电视家协会制成录像带,全国发行播放。戏剧小品《讨债》,由江西电化厂业余剧团参加省化工系统会演,获创作一等奖。另有小戏《杖儿衣》(与人合作)、《前夕》,散文《中国古戏台博物馆》(上海《旅游天地》1991年6期),小小说《买眼镜》、《勤杂工》(山西《经济师》,1991年)等多篇,上演或发表。
陈火元 1942年生,1956年进乐平赣剧团学艺,1957年进省文艺学校学习。后任乐平赣剧团司鼓(师从王兆培)、主胡兼作曲,三级演奏员(后调弋阳腔剧团)。他极注重艺术情境气氛。司鼓中游刃有余,锣鼓点干净、利索、准确,能烘托舞台气氛,调动演员在舞台上的灵感与演员的表演,与剧中人物性格,情绪配合非常默契。在文场中几乎所有乐器都能应用自如,且能指导协调全团乐队的伴奏。乐平剧团常演的几十本传统剧目及重要的现代戏,新编剧目的演出都由他司鼓指挥。如:《花生种》、《夺印》、《孙悟空大闹平顶山》。弋阳腔剧目《祭碑出征》、《抢伞》等均由他作曲并担任司鼓指挥,《花生种》曾赴省调演,《祭碑出征》(戈阳县弋阳腔剧团演出)在首届“玉茗花”戏剧节中一等奖。
骆金龙 1939年出生,自幼在饶河戏班活动频繁的乐平镇桥地区长大,深受赣剧艺术的熏陶。1954年13岁时拜吴金泉为师工须生。他嗓音宏亮,唱念吐字清晰,工架稳健,表演入神,善于通过外部动作表达人物的内心感情和情绪变化。主要作品有《鱼藏剑》中的伍子胥、《天门阵》中的杨六郎、《二皇图》中的赵匡义、《绛霄楼》中的正德皇、《梁红玉》中的韩士忠、《杨立贝》中的杨立贝、《夺印》中的何文进、《琼花》中的洪常青等。1960年,他扮演《游龙戏凤》中的正德皇,参加江西省首届青年演员戏曲会演,荣获表演奖。
夏冬生 1924年生,乐平人,曾任县人委委员、县政协委员。主工花脸,师从岳父马永道(名二花彭永泰之徒),后师承叶三义,曾在小京舞台、大舞台、同春舞台等跟班子学艺,后在乐平赣剧团。他功底扎实,表演精湛,传统戏中常演张飞、李逵、郑子明、司马师等角色,无不活灵活现,个性鲜明。在波、乐、万等地颇享盛名。
徐少豪 1941年生,江西余干人,自小在乐平读书,后入乐平歌舞话剧团当演员,1963年转入乐平赣剧团。后来任乐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艺术科科长。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