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短缺问题。可利用乐平职业学校,开设专业技术培训班,培养专业技术类人员,解决园区内技术人员短缺问题。另外,市相关部门可引导各招聘单位优化用人环境,落实用人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本土人才。
5、构建融资平台。建立转贷基金与银行合作机制,控制政府性转贷基金的资金使用费率,降低过桥成本。加大融资支持,有效落实续贷政策,支持银行对企业续贷“无缝对接”。完善担保贷款、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政策,做好特色信贷产品,做优融资服务平台,提高信贷服务能力,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落实全省“映山红”行动,支持“个转企,企转规,规转股,股上市”,支持企业早日上市。
在精准扶贫中着力乡村文化重塑

乡村文化的重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我市地处长江之南的赣东北腹地,素有深厚的赣鄱文化积淀,域内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色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其中以古戏台文化、洪马文化、红十军精神、方志敏精神、洪公气节马氏文章等一大批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底蕴,乐平茶花、乐平蔬菜、赣剧高腔、乐平马灯戏(三角班)等,更是让乐平蜚声海宇。
然而,近一个时期,随着农村丁壮或进城务工,或外出闯世界,乡村文化正走向衰微和渐趋缺失,因此,做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工作,必须着力乡村文化重塑,以增强乡村文化的凝聚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活血固本,增添亮色。为此,我们历时数月,在省内外作了相关调研,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特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乡村文化的沿革与现状
传统的村落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基础。自古以来,孝亲礼仪、家国观念等等都是乡村文化极具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乡风文明有着不可估量的教化作用。千百年来,孝亲敬长、养老恤孤、睦邻而居、安居乐业、爱国爱家等乡村文化一直成为维系爱家庭、爱宗族、爱民族、爱国家的情感纽带。而当下一些地方却有着重经济发展、重物质扶贫,轻文明教化、轻扶志扶智的思想,乡村文化建设开始弱化。
二、当下乡村文化的现状与问题
1、鉴于生计与发展,近几十年来大批的青壮农民从进城务工就业,到买房 定居,一些农村能人、高人外出造成乡村人才流失,传统村落文化开始走向式微,一些地方出现村庄空心化、文化沙漠化。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根本无力担承乡村文化的继承和振兴的重任。
2、一些地区的扶贫工作虽然措施精细,声势浩大,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对扶贫对象的扶志与扶智上没有相应有力的办法,于是扶贫工作在“效果明显”的同时,也有一些美中不足,或者叫做不文明乱象,如有些贫困户和受帮扶对象以被扶贫而自豪,甚至自恃自倚,如在看病就医和孩子上学等问题上挑剔耍横,动辄给人上纲上线,俨然特殊公民,骨子里缺失感恩社会、感恩时代的朴素品质和文化底蕴。
3、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一度对村风民俗、乡村文明有着引领作用的乡村文化站、农民书屋等阵地名存实亡。传统建筑、传统村落、农耕文明的传统技艺等文化记忆,也在与我们渐行渐远。
三、市内外的做法与经验
1、陕西省西安市上王村是一个只有232户人家的小村子,村级收入却超过亿元,人均纯收入3.5万元。村里在抓好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不忘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和乡村文明建设。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通过在村内设置道德教育牌、开设道德讲堂等多种形式,对村民进行荣辱观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因地制宜,通过定期举行秦腔、舞蹈、演唱会等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传播党的富民政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村风村貌焕然一新,被评为国家级先进示范村。
2、我市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