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专委会及联络组工作
社情民意第一期
社情民意第二期
社情民意第三期
社情民意第四期
社情民意第五期
社情民意第六期
社情民意第七期
社情民意第八期
社情民意:关于从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评选的建议
社情民意:关于做好今年端午期间赛龙舟活动的建议
社情民意:关于传承保护民间口头文学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建议
当前位置:首页>>专委会及联络组工作>>正文
社情民意:关于传承保护民间口头文学问题的分析及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4年05月23日   浏览次数:   作者:

乐平市政协委员柴有江反映: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口头文学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又反过来指导人们开展生产生活的经典语汇,它们既高度概括、精炼生动,又通俗易懂、释理深刻,在劳动人民中代代相传了上千年。但因其只在民间口头流传,鲜见于书面,从无著录,也无文字记载,随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尤其受新科学生产技术革命影响,很多反映农事气候、为人处世的老话谚语、歌谣故事已渐次淡出人们的语言、生活,不为年轻一代所熟悉,是我们急需保护传承的一项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存在的影响
  “粥饭下(雨),落到夜”“六月不晒背,冬天就来悔”“人要忠心,火要空心”“人无生活计,哪怕斗量金”“荒田无人耕,耕了有人争”“前头一点子,终身挂到死”“慌忙用去了钱,滚粥吃掉了菜”“豆干大根线,走过三家店”“作田怕草,读书怕考”“家宽养少年,心宽保寿年”“后颈窝里头发,摸得到看不到,谁知前好后好”……
  以谚语、谜语、歌谣、歇后语等为主体的民间口头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在江西各地亦广为流传,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此乃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观察自然气象、抒情言志、治家处世、褒贬时风、表达爱憎、兴教助学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具有用字精炼、合辙压韵、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易传易记、幽默风趣等特征,融艺术性、趣味性、实践性、可用性于一体,可谓金玉良言。“上山下水问渔樵,要知民意听民谣”,便是真实的写照。
  然因其只在民间口头流传,鲜有文字记载,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飞速改变,很多反映农事气候、为人处世的老话谚语、歌谣故事已渐次淡出人们的语言、生活,不为年轻一代所熟悉,急需保及时对其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收集、整理、分类,甄选精华,进而辑录成册、出版发行、进入新华文库,以免其随着一辈辈老人的去世而日渐消失就显得异常迫切和需要。
  二、对策建议
  新世纪以来,我省各地不少热心民间文化人士,他们工作之余,通过日常积累、采访问询和发动群众一同收集等方式,收集了不少民间谚语、歌谣、彩词、谜语、故事、民俗、曲艺等,其中许多收录内容还未在书面见过,为真正意义上的乡间口头文学。这些以民谚、故事、歌谣为主体的口头文学,有的是江西特有的,以口语化、方言化的形式在江西代代相传,也有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古老的,而在我省民间广为流传,百姓经常使用,耳熟能详,日用不觉。
  目前,这些收集内容还只是散布于各收集者个人手中,未得面世。建议由各地政协文史委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热心民间文学人士对该内容进一步完善,并正式出版发行,一方面进入新华文库,以免失传、灭迹;另一发面作为地方乡土读本进入校园,堪称加强学生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教育的好教材。如此,哪些珍贵的频临失传灭迹的地域非遗才会赓续有序,优秀的传统才能得以保持和发扬。
  抱着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态度,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保护、阐发弘扬好江西民间口头文学,将其收集整理、结集出版、进入校园,使之成为年轻一代学习、工作、生活和立身、律己、奋进的一面镜子,警之未来,鼓之向上,必收益甚多,可激励图强,可警钟长鸣,可陶治情操。
  持之以恒,必结硕果。希望古代民间口头文学能为今所用,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上一篇:社情民意:关于做好今年端午期间赛龙舟活动的建议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