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文史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资料>>正文
发展生态蔬菜,创建特色农业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北有寿光,南有湛江,中有乐平”,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乐平市始终把蔬菜工程作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社会增效、经济发展的主要突破口来抓,作为特色农业、生态产业来抓,坚持走科学化、产业化发展之路,蔬菜生产发展迅速已成为乐平生态农业的最大特色和主导产业。目前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品种达10大类160多个,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浙江、湖南、湖北等10多个省市和100多个县市,以及日本、韩国、朝鲜、港澳等国家和地区,乐平已成为江西省最大的蔬菜基地和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市,并发展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江南“蔬菜之乡”。

一、传统蔬菜种植的恢复与扩张

乐平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区域腹心地带,北连瓷都景德镇,东邻亚洲最大的铜都德兴和国家级生态县婺源,南越万年接交通枢纽鹰潭,西毗鄱阳处鄱湖平原,有着1800多年的农耕文明史。乐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暖湿润,地貌特征是“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耕地面积57.6万亩,土肥水丰,非常适应蔬菜发展。早在唐代就有成片的蔬菜种植,明清时代就有专业菜农出现,专业生产历史悠久,传统的灯笼辣椒、白萝卜、萝卜丝、水芋、地瓜、韭菜和葱蒜等蜚声远近,其中灯笼辣椒明清时被钦定为贡品,被誉为“天下第一椒”。解放后,乐平工矿企业发展迅速,为解决城市、工矿企业居民蔬菜供应问题,人民公社时期在老菜区(坎上,天济)一带设立蔬菜公社(现塔山街道办事处),专业生产商品蔬菜供应省属工矿及周边县市,主要是乐平地方品种:萝卜、辣椒、地瓜、水芹、笋瓜、苦瓜、韭菜等。

1981年,家庭承包经营开始全面推行,蕴藏在农民身上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得到空前释放,农民们在搞好粮、棉生产的同时,不断扩大传统蔬菜特别是乐平地方品种蔬菜的种植规模,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棉地里套种萝卜、胡萝卜、大白菜、大蒜等。到90年代底,蔬菜经济效益日益明显,有“一亩菜,三亩棉”之说,许多农民干脆退棉种菜,并依托近郊优势发展出坂快的早熟蔬菜,抢占市场制高点,并逐步向“一村一品,一农一技”方向发展,辐射方圆十几里地,具有乐平地方特色的辣椒、茄子、西葫、笋瓜等早春蔬菜,规模大、产量高,而且集中上市,吸引了大批菜商光顾。蔬菜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途径,生产规模迅速扩张,至1992年,乐平蔬菜常年性种植面积达2.3万亩,总产量约10万吨,总产值近1亿元。

二、蔬菜产业化发展战略的确立与实施

1992年,乐平撤县设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确立了“商贸兴市”和“兴菜富民”发展战略,把蔬菜工程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龙头产业来抓,乐平蔬菜开始走上产业化之路。

1993年,乐平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由26个单位组成的蔬菜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了乐平市蔬菜生产办公室和乐平市蔬菜集团,集中力量抓全市蔬菜生产。从此以后,历届市委、市政府不断强化组织领导,举全市之力,认真实施“兴菜富民”战略,按照“纵抓产业、横抓市场、龙头带动,科技支撑,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使蔬菜产业逐渐成为乐平农业的最大特色。

刚启动蔬菜产业发展初期,在不断优化常规蔬菜种植模式的同时,采取每亩大棚蔬菜政府贴息贷款2000元的过硬政策,引导农民发展保护地蔬菜生产,蔬菜保护地栽培及配套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同时,政府每年从财政切出45万元专项资金,捆拢涉农项目资金,用于产业发展,不断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先后投入近四千万元用于农业开发项目(蔬菜),配套蔬菜标准化基地设施建设。由于有了政策与资金扶持,蔬菜种植区域迅速由近郊向远郊,由平原向丘陵、由旱地向水田扩展,特别是夏季遮阳

|<< << < 1 2 3 > >> >>|
上一篇:江西乐平历史文化村镇、街区及古民居、古戏台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