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文史资料
当前位置:首页>>文史资料>>正文
江西乐平历史文化村镇、街区及古民居、古戏台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乐平地处赣鄱盆地东北,东邻婺源、德兴,南接弋阳、万年,西毗鄱阳,北依景德镇、浮梁。全市总面积1973平方公里,人口80万,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建县,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至今已经历了1800余年的风雨沧桑。

鄱江的主要支流乐安河发源于黄山山脉的乐安河携带着丰沛的水源,汨汨滔滔,自东向西从乐平腹地横穿全境,东入县境后,南纳洎水、长乐水、建节水、安殷安,北迎官庄河、车溪河、三溪水、车溪河,整个水系成均匀细密的羽状分布,流域面积达1764.5平方公里,几占全县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乐安河及其水系所形成的冲积平原和河谷盆地,土地膏腴,物产富饶,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农耕经济向称发达,自古来以来富甲一方。到了今天,勤劳智慧的乐平人民,创造了更加骄人的业绩,经济实力跻身江西十强市(县)之一。

乐平自东汉末年建县,经三迁县治,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迁到现在市行政机关所在地花靥镇。作为乐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有1200余年的历史。在这片古老而同饶的土地上,1600余座村镇。漫长的封建时期蕴育着众多的宗族村落,遗存有着为数众多的历史文化村镇、街区与古民居、古戏台。

一、历史文化村镇、街区

乐平于唐末僖宗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广明元年(公元880年)三年间,黄巢南略过程中,连续三次遭受兵之灾。乐平包括县治在内,几乎夷为赤地,史载“几无噍类”,原有住民所剩无几。

考诸乐平现有80万人口,1600余座村镇,399姓的来历,绝大多数都是由北而南,外迁而来。大规模移民始于唐僖宗年间,整个过程贯穿五代53年直至宋初,这次移民基本上奠定了今天乐平住民的基本格局。而且移民大多是追剿黄巢的将士以及唐亡后不愿臣仕朱温,归附南唐的仕宦及其后裔。他们荜路蓝缕,聚族而居。逐渐养成了重亲情、贵血脉;重教化、远佛老;重乡土、轻迁徙的淳厚民风。

今天遗存的诸多历史文化村镇及其它文化遗迹,都深深打下了这种独特的历史烙印。以下择7处分别做一简述:

一、名口镇老街区

名口村,位市区东南向44公里的乐安河北岸,名口镇所在地。乐安河作为古徽州进入饶州及鄱阳湖主要水路通道之一,名口镇以下河道陡然变得深阔,上游的大宗木竹、山货,下游的日用百货都在这里驳运集散,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名口乐安河成为东入乐平后的第一重镇。唐天佑年(公元904年),许氏自河南许昌迁此,现有1300户,5500余人。老街区有两个中心,一是十字区,保留有南北杂货、医药、染布、衙讼、造香,制牌、锻铁等20家老店铺以及20余幢老民宅等。二是广场区,这里周边也保存着一些祠堂、村塾堂、水塘等公众场所。十字街区和广场街区有7条纵向巷道连接河边的7座古码头,码头台阶在60至80级不等,可想当初航运之繁荣。

村中现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中,当属两座老祠堂和一座村塾堂,其中以“高阳祠”许氏大总祠最著,该祠是明初洪武帝爱将许瑗大将军建造,祠堂用材硕大,石、木、砖并用,气势宏大,楼阁、庭院设计巧妙,斗拱、藻井装饰考究,中堂屏壁后背仍保留着明洪武至清嘉庆许氏先祖的功贺匾文十余幅,弥足珍贵。高阳祠总占地1300平米,为庭院式,门口有两口清塘,环境优雅。

二、涌山镇老街区

涌山村,位市区北向40公里,涌山镇治所在地。唐代王氏从婺源武南迁入,现有800户,3500余人。老街枕山傍水,风光秀丽,北面鸡公山有晚更新世人类洞穴遗址,南面车溪河接婺源清流。这里自古以来为乐平、婺源、浮梁重要陆路通道。

老街区纵横三条,交叉中心聚集着商铺、民宅、桥梁驿道、祠堂、戏台等建筑遗存,如有明代崇祯年造的王氏宗祠昭穆堂,清初万年戏台,道光年王母贞节石牌坊,道光年王氏司马府第等。其中昭穆堂中戏台是乐平现存古戏中据载建造最早的戏台。

三、乐平镇老北街区

乐平镇(亦

|<< << < 1 2 3 4 5 6 > >> >>|
上一篇:纪念石凌鹤同志诞辰100周年
下一篇:发展生态蔬菜,创建特色农业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