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概况 政协领导 政协要闻 政协委员 视察调研 工作动态 文史资料 文件规章 理论园地 文化艺术 议政建言
老街民居
当前位置:首页>>老街民居>>正文
千年老街
发表时间:10年10月26日   浏览次数:   作者:

老北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东起状元巷、西止洎阳路(原南、北大街)、南至迎宾路、北到长寿路古县城核心区,它分为老北街-周家巷商业街区和何家台─状元巷政治文化街区,总面积54公顷,占古县城总面积的50%左右,讫今有1200余年历史。

乐平建县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治县银城畈,后迁名口戴村,再迁众埠铜山港口,唐中和三年(883年)迁现址,时称花靥镇(南朝时称会昌镇)。历经宋、元、明、清近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至清同治时期,形成了以大寺上为中心,东至观音阁、西至太平桥、南至文昌门、北止飞仙桥,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的县城街区。唐时县城没有城墙,宋时以栅栏围城,从明代起,县城以砖石城墙围城,城墙周长九百九十丈,高一丈八尺,基宽一丈二尺,为当时“饶州各县之冠”,四面皆有高大的城门,即东明门、南明门、西顺门和北顺门,并有文昌门、小南门、小北门三道小城门。城内有东、西、南、北四条商业街道。四条街风格一致,建筑特点相近。街区内有寺庙、祠堂,商铺、钱庄,官邸、民宅,茶肆、会馆,书院、学舍,牌枋、戏台以及烟花楼等各类建筑,功能齐全,格局完整,时代特征鲜明,地域特色明显。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不断拓展,老县城城墙及城门早已不存在,东、西、南三条街已不同程度得以拓宽,不再保留原貌,以老北街、何家台为中心的古县城核心街区却得以完整保留下来。它已经成为我市目前保存下来的最完整、最具区域特色、最能反映乐平(甚至是整个赣东北地区)历史文化的历史街区。街区内近70%建筑为明清和民国建筑,而以清中晚期和民国建筑为最多。保留最完整的古商业街为老北街,保存最完好的建筑群有荷园、福禄巷、何家台、财贵巷、汪氏典当行、万家池等10多处。

一、老北街─周家巷街区历史与现状

老北街─周家巷街区东至东街富贵巷,西至洎阳北路(原北大街),南至翥山东路(原东大街),北至长寿路,核心为老北街,总面积约29公顷,为古县城商业经济中心。

老北街,又名北大街,原名北门街,南北走向,南起翥山东路(原大寺上婺前口),北至长寿路(原名锅炉下),全长580余米,街宽4米,街面原为长条青色麻石地面,1984年铺设水泥路面,沿街店铺、民居、庙堂、古井、水池、茶肆、作坊等建筑鳞次栉比,多数为清中晚期及民国时期建筑。

老北街始建于南朝,鼎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东晋太兴三年(319年),高僧安隐在北街中段建安隐寺,它与鄱阳湖边的东林寺一并成为赣东北两大名寺,乐平遂成为佛教流布中心,乐平“大寺上”因此得名。南朝时,鄱阳王萧恢于万家池周围建玉脂泽庄园,老北街格局由此形成。唐朝中和三年(883年),乐平县治由众埠铜山港口迁到老北街所在地─花靥镇(现为市区),北大街由此成为当时东、南、西、北四条主街之一,至宋朝发展成烟花爆竹产、销主街区,繁荣一时,因经常失火,因而又称“火龙街”。宋范仲淹任饶州知府经过乐平,令百姓集资挖井建池,蓄水防火,万家池因此得名,同时在万家池对面建郭西庙,驱邪镇火(清咸丰时被焚于寇),郭西庙巷由此得名。为纪念范仲淹,明万历间,万家池改名范家池(解放后复称万家池),并在井池东面建范家大祠堂,清朝曾在祠内展览清初宰相范文程事迹,解放初期作民众教育馆,现保存完好。到了清代,老北街发展至鼎盛,有近400个店铺,成为乐平最为繁荣的综合商业街区,民国时期为粮食街市,解放初期,仍是乐平县城最繁荣的商业街区。由于城市的发展,原东、西、南街先后改造拓宽,老北街由于和南街不能对接,于是新建了一条新北街(洎阳路),老北街于是成为我市现今唯一保留下来最完整的一条古街。

周家巷位于街区中段,因周姓人氏聚居而命名,南起“荷园”(现市政协所在地),中段向北接扶摇巷至交通巷,全

|<< << < 1 2 > >> >>|
上一篇:红十军建军旧址
下一篇:无
Copyright 2010 www.lpzx.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乐平市委员会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2023000410号-1
主办单位:政协乐平市委员会  技术支持:乐平信息港  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
通信地址:江西省乐平市东风北路新行政大楼八楼政协 邮编:333300 联系电话:(0798)6832212 传真:(0798)7105967